何澤廣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鎮石湖小學,廣東廣州 510000)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要以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科特點作為基本點,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作為切入口,以啟發性地引導學生思考、階段性地總結教師經驗作為必要手段,運用立體式的思維模式使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得以創新。
教學方法創新離不開師生這兩個教與學的主體,而新型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在和諧友愛的教學環境下更好地學習數學,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可以參考以下幾點建議來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要充分了解小學生的性格特點,運用啟發性的語言激發小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使師生之間通過交流形成更為融洽的教學氛圍。其次,教師在平時的交流中要信任學生并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真誠地贊美他們,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其中教師在交流中要注意眼神的適時運用,用和藹的目光面對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友好,進而更加喜歡和教師交流。最后,教師要多詢問學生對數學的看法,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重視,激發學生積極進行思考,從而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1]。
比如,筆者在講授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經常鼓勵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非常重視他們的想法,進而使其更加積極地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回答教學問題,從而促進了整體教學效果的提高。具體操作如下,首先,筆者以小案例引入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案例:小雅和小芳住在河的兩對岸,而他們家在河的對面各有一塊地,管理起來非常不方便,為此兩家商量決定進行交換。可是小雅很不樂意,他認為自家的地比小芳家的大,這可怎么辦呢?老師請同學們幫幫忙,看看到底是哪一家的地大?小紅說:“把這兩塊地的面積求出來不就知道誰的大了嗎?”筆者微笑著說:“你把學過的知識掌握得很好!那我們誰能將這兩塊地的面積求出來?”小麗說:“小芳家地的形狀是長方形的,它的面積是長乘寬,而小芳家的地,因為是平行四邊形,就不知道面積怎么求了。”筆者順勢打開多媒體,接著說:“大家聯想一下,我們學習長方形面積的方法是什么?”小明回答:“數格子!”筆者說:“你的記性真好,那么你來數數平行四邊形中有幾個小方格,不滿一格的按半格計算。”小明說:“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有6個格和4個格而平行四邊形和它一樣,兩個面積相等!”筆者對小明的回答很滿意,筆者接著詢問:“那你們誰能大膽推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筆者等了一分鐘看學生沒反應,便引導學生說:“你們看一看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哪里不一樣呀?能不能讓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小華激動地回答:“我發現了,我們可以沿著平行四邊形任意的一條高,畫出一個直角三角形,將這個三角形移到平行四邊形的另一側,這樣就會變成一個新的長方形。”筆者高興地拍拍他的肩膀說:“你真聰明!”筆者通過和學生平等的交流,尊重學生的想法,激發其思考的積極性,進而提升了整個課堂的教學質量。
生活化教學的優勢在于它可以作為學生和教材之間的轉換器,將生僻難懂的數學語言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生活語言,降低學生理解教材的坡度;也可以將生活化的語言上升到數學語言的邏輯,提高學生看事物的維度。而教師就是一級的轉換器,他們將生活中的素材運用數學思維加工成教學的原料,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整體的教學效果。
比如,筆者在講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中的《分數的意義》時,就運用了生活化教學。具體操作分為三點。首先,筆者以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表達方式表示數學中的概念,使其對即將要學的知識產生親切感。具體執行:筆者事先準備了一副撲克牌,在講課時抽出一張詢問學生:“你如何說明這張紙牌和整副撲克牌的關系?”小華積極舉手回答:“這張紙牌是這副撲克牌其中的一張。”筆者說:“你的表述很簡練也很正確!那你如何用數學語言表達呢?”小華說:“我會畫一個大圓代表整副牌,在里面畫一個小圓代表其中的一張。”筆者之所以這樣詢問,是為了使學生明白整體中的一份的概念,進而為理解抽象分數的意義做好鋪墊。其次,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抽象概括。筆者說:“就像剛才的一副撲克牌可以看作單位‘1’,就是代表整副牌這樣一個大的整體,你們可以舉出類似的例子嗎?”小明激動地說:“我們一個班的學生是一個整體而我就是里面的一員。”筆者微笑地點點頭說:“你理解得十分正確!你們可以看看書,結合剛才撲克牌的案例,解釋書中的定義。”小明激動地說:“一副撲克54張牌就是分母而其中的一張就是分子,用數學語言就可以表示為1/54。”筆者微笑著點頭說:“你的理解十分正確。”最后,筆者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案例。小學主動起立回答說:“汽車有四個輪子,其中的一個輪子用分數表示就是1/4。”筆者對他的回答很滿意。筆者通過生活化的教學使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數學,還能讓其用學過的知識表示生活的例子,進而提升了整體的教學效率。
小組合作法的優勢在于不僅可以集眾人之智,使問題解決得更加完善,還能使每個學生在小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使學生增強自信心。除此之外,小組內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幫助,尤其是優生幫學困生,解決教師在教學中不能面對每個學生的教學弊端。
比如,筆者在講授人教版六年級下冊中的《圓》的時候,就采用了小組合作法并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劃分小組,筆者根據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知識水平進行分組。其次,提前安排每個學生準備教學的用具,如直尺、圓規等。再次,設定討論目標:(1)圓有多少條半徑?(2)你們是如何發現的?表現優秀的組,每人獎勵一個漂亮的筆記本。最后,筆者會針對每個問題給學生思考和交流的時間,再由小組長代表回答。在小組討論結束后,筆者提問:“哪個組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小紅主動回答說:“圓有無數條半徑,我們小組是通過對折發現的,把一個圓過圓心對折,再對折,一直折下去就會有無數的半徑!”筆者微笑著說:“你們組動手能力真強,其他小組有補充的嗎?”小明激動地站起來說:“我們組是通過畫出來的,只要過圓心畫,就能得到無數條。”小華主動站起來說:“我們組也有,我們是根據定義得出來的,因為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都叫半徑,而圓上有無數個點(用手指著圓片邊緣),所以這樣的線段也有無數條。”筆者通過這樣分組的方式,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發揮,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整體的教學效果。
對教學方法的創新運用,每個小學數學教師可能各有不同,但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的實際,還要多與學生進行溝通,讓他們認可自己,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適時地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奧妙和魅力。此外,教師也要不斷地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學觀念,使得教學質量得到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