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艷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珍珠湖小學,江蘇蘇州 215000)
長期以來,學校教育一直存在兩種不同傾向,即“教師本位”和“學生本位”。前者以赫爾巴特為代表,后者以杜威為代表。德育如同鐘擺,在兩個極端之間來回擺動、游移。道德與法治教育必須超越形而上學、非此即彼的思維,基于主體“人”的立場,回歸學生“學”的本位。本文以“人在課中央”為基本理念,重構了道德與法治課堂。
“中央”這一詞語在漢語語境中被界定為“中心的地方”。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筆者對“人在課中央”的內涵理解有三:其一,“人在課中央”表明道德與法治課堂是關于“人”的課堂,是以“人”為中心的課堂,是從“人”出發的,為了成“人”的課堂;其二,“人在課中央”表明,在德育課程中,“人”是目的,而不是道德、法治的奴仆;其三,“人在課中央”表明,人在課程中是立起來的,而不是趴下的,更不是跪著的[1]。
師生關系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基石,理想的師生關系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在要求和當然要素。課堂應成為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現場。傳統的道德與法治往往是一種告訴型、灌輸型、知識型、接受型的教育,是一種“我說你聽”“我說你做”的教育。它扭曲、異化了師生關系。“人在課中央”將“我—他”的控制性、對象性關系變為“我—你”的平等性、存在性關系。主客對立完全消失,師生平等對話、關懷問辨,共同探討道德與法治課題。
道德與法治課程說到底,就是對學生進行意義、價值的教育過程。它包括道德、法治教育、安全、心理健康、核心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等。美國教育家費尼克斯說:“如果人性的本質在于有意義的生活,那么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意義的成長。[2]”道德與法治課程關照學生生活,生活是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基礎。道德與法治課程必須引領學生生命成長,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自我人生價值、社會意義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生成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
基于“人在課中央”的理念,道德與法治課程明確了新型教學指向,就是著眼于豐盈學生精神生命,實現學生立體成長。也就是說,道德與法治課程視域比較寬,不僅著眼于學生日常生活,而且著眼于社會生活;不僅關照學生當下生活,而且指向可能生活。從家庭、學校到社區、社會等無所不涉。這個過程不僅是學生認識自我的過程,更是學生認識社會、世界的過程,也是學生生命綜合成長的過程。
“人在課中央”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關照學生年齡、心理特征,切入學生經驗系統。依循經驗之理,關照學生學習方式;依循學習之理,指向核心價值觀;依循意義之理,引領道德成長。讓學生“感在課中央”“悟在課中央”“學在課中央”,進而“站在課中央”。
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從學生的經驗出發,增進理解性。傳統的教學,往往以教師說教為主,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和經驗。許多高尚的道德,學生感受不深,因而理解不透徹,更別說積極踐行了。“人在課中央”,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切入學生經驗系統,循經驗之理,促發學生自行感悟。“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
例如,在教學《吃飯有講究》時,筆者運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學校午餐就餐的鏡頭、部分學生在家吃飯的鏡頭(由家長拍攝)等。學生看著自己和同學就餐的場景興奮極了。接著,筆者要求學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從視頻中搜尋“就餐不文明”的行為。很多日常不注意、不顯眼的行為,被攝像機拍攝下來,就獲得了一種聚焦、放大的效果。學生很快挑出了許多就餐不文明表現,如吃飯大聲講話、吃飯時小手很臟、吃飯時面朝飯桌對別人打噴嚏、吃飯時挑食、邊吃飯邊看課外書等。當學生挑出就餐不文明行為后,筆者將一個個就餐不文明行為表現截屏,形成了一個個圖片主題。學生對這些就餐不文明行為討論、交流,形成了較為理性的認知。
學生道德與法治認知源于學生生活,源于學生經驗,源于學生體驗和感悟。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出發能催生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思維。反之,循學生經驗之理,讓學生感悟道德與法治,有助于涵養學生的生活智慧。
道德與法治課程致力于學生德行的形成和法治意識的養育。從行為上看,道德是一種標桿倫理,法治是一種底線倫理。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無論是養育學生德行還是萌發學生法治意識,都需依循學生學習之理。通常情況下,學生道德與法治認知必須建立在認同的基礎之上[3]。
例如,在教學《大家排好隊》時,教師要充分發掘主題圖教學價值。這些主題圖是編者精心安排的,主要有“讓老大爺先上車”“讓小朋友先接水”“要不要讓快遲到的叔叔先上車”和“要不要讓尿急的小朋友先上廁所”四個畫面。顯然,在生活中,我們既要遵循“排隊”規則,但在特殊場合,遇到特殊人群,又不能完全按照規則,而必須更講倫理道德。規則屬于法治范疇,而人情味屬于道德范疇。在生活中怎樣處理好“道德”與“法治”的關系,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課題。教師要讓學生深入交流、討論、辯論,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兩難問題”,培育學生道德與法治理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德潤人心,法安天下。”
循學生學習之理,道德與法治教育要允許學生爭鳴,允許學生進行獨立、自主的價值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
“人在課中央”傳遞的就是“身在課堂”“心在課堂”的教育思想。師生整個生命都在課堂這一場域之中。眼中有學生,心中有學生,課中有學生,將學生作為主體之人,讓學生“感在課中央”“悟在課中央”“學在課中央”,我們任重而道遠。正如《詩經》所云:“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