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瑾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實驗小學 福建 泉州 362000)
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基礎,所有學科學好的前提都是要進行無障礙閱讀,因此,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與拓展,其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應始終堅持核心素養(yǎng)這一導向,結合不同階段的教育培養(yǎng)目標,以及學生認知發(fā)展特點與需求,積極探索、嘗試更新穎、科學的教學策略方法,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成果,并以此來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進一步提升。
首先,應注重語言建構和運用。在實際授課中,教師應注重學生語言積累、文字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語言通常都是在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中逐漸形成、發(fā)展的,學生在對字詞句有準確理解的基礎上,要對文本主旨、表達特點有準確把握,且能夠在評價人物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感受;其次,重視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拓展。思維、語言能力之間有著密切聯(lián)系,語言是思維的重要載體,加強語言訓練也是培養(yǎng)、拓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對此,在實際授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對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的優(yōu)化設置來加強學生語文思維培養(yǎng),引導學生通過參與各項閱讀活動來逐漸懂得通過想象、聯(lián)想來對文本產生初步感知,懂得運用批判思維來對文本做出進一步審視,并在適當增加師生互動交流中不斷拓展其思維水平;最后,重視文化理解與傳承。漢語文字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部分,要想優(yōu)化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就必須要擁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此,在實際授課中,教師應是善于通過閱讀教學活動的靈活組織來加強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滲透,以此來增強小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熱愛之情,以及分辨、判斷能力[1]。
教材作為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載體,從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單元導讀主題內容來講,大多數(shù)單元主題都與人文底蘊等核心有著緊密聯(lián)系,能夠為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發(fā)展提供重要素材[2]。
在閱讀教學中,首先應明確教學目標,優(yōu)化授課內容。教師可以沿用教材來對教材進行重構,從整體上考慮、研究整個閱讀教學的目標體系,基于此,結合教學目標來進行適合教學內容的恰當選擇,而教學內容就是教師對教材做出科學恰當處理的結果,新課程標準,就強調要著重從詞語、內容理解,閱讀方法和內容,以及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來進行不同階段閱讀教學目標的制定。針對理解內容來講,低年級學生要懂得借助圖畫來閱讀,而高年級小學生則要基于透徹理解來對文章的表達順序做出深入體會,從不同層面對文章表達方法做出深刻領悟,在互動交流中,將自身獨特看法積極、主動表達出來,這也充分說明了各階段的閱讀要求應結合具體情況給予逐步提升。
比如,在講解《一枚金幣》時,就將教學內容確定為:可以準確理解關鍵詞語,可以對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表達上的突出特點做出深刻領悟。依次來確保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閱讀教學活動結束后有所提升。
閱讀并非只是為了獲取文章的字面意思,每篇文章都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情感,還有很多文章中涉及到一些歷史、建筑等方面的知識信息,這些內容的學習也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內容。對文章字面意思的理解,其實只是語文閱讀的一個窗口,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這一窗口來進行人文地理、哲學思想的學習。在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重視的通常只是其“窗口”的進一步認識,很少會帶領學生進一步領略窗外的美麗風景,所以,學生要想對其風景有所了解,就必須要在閱讀的同時加強思索[3]。為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閱讀中思索的良好習慣,以此來確保學生對語文閱讀的學習能夠全面適應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各項要求。
比如:在講解《釣魚的啟示》時,讓學生先閱讀第一段,然后讓其思考事件的發(fā)生時間、地點和人物等問題。通過這些提問,不僅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懂得關注文章中的關鍵信息,也能夠促使其閱讀理解效果的不斷增強。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思考“文中的父親為什么要讓我放掉那條大魚”等類似的問題,以此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文章中描寫的各類事件。在閱讀完課文之后,又引導學生思考“對文中父親放掉大魚的看法”,以此來培養(yǎng)、拓展學生結合自我的思考能力。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提出恰當問題的方式,不僅有助于授課環(huán)節(jié)、成果的優(yōu)化,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基礎[4]。
要想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與語文綜合素養(yǎng),除了要優(yōu)化授課內容與方式之外,還應指導學生增加閱讀量更要保障閱讀質量。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雖然很是精美,比較適合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需求,但也存在諸多局限。在此背景下,學生雖然通過重復翻閱語文教材中一些耳熟能詳?shù)膬热荩材軌蜻M一步提升學生閱讀能力,但也十分有限。再加上,語文課文通常都要求學生給予精讀,但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所以學生的閱讀面一直難以得到有效拓展。因此,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為了從整體上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應及時更新自身教育理念,積極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
大多數(shù)小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挑選的都是比較激烈精彩的故事,或者是擁有優(yōu)美畫面,以及趣味性較強的讀物來進行閱讀,但這些內容往往都不利于學生思想、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對此,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為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科學指導,適當增加其閱讀量[5]。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提供一些簡單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先對課外讀物有一定了解。然后再結合學生不同階段的實際需求,給予學生一定的獨立自由空間,讓學生選擇其喜歡、適合的課外讀物,可以注重從讀物的類型、知名度與理解難度等層面來加強引導,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逐漸學會怎樣挑選適合自己的讀物。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給予定時抽查,及時發(fā)現(xiàn)其課外閱讀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給予及時糾正,如此長期堅持,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一定能夠得到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組織各項閱讀教學活動過程中應正確認識到,加強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不論是對語文閱讀授課環(huán)節(jié)與成果的優(yōu)化,還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實際授課、培養(yǎng)需求,選用更科學有效的策略方法來設計更生動、高效的教學活動,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閱讀學習興趣與能力,也以此來推動小學語文教育事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