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青島市文登路小學 山東 青島 266000)
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創新的有機融合,翻轉課堂成為教育界最為關注的熱門話題,也是諸多同行都在研究的熱點問題。如何深度利用其資源,以此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微課的應用,是很好的切入點和動力源,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實現了“教育無處不在,學習隨時隨地”。
微課,是指基于一定的教學思想,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學中,微課所講授的內容一般呈點狀、碎片化。這些知識點可以是教材理解、題型精講、小結拓展,也可以是方法傳授、教學經驗等技能方面的知識講解和展示。微課的運用,使學生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通過觀看微視頻,查找、選擇信息,完成線上與線下的學習。下面結合具體課例,談談微課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預習是學習的起始階段,是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重要階段。小學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在放手預習,不加引導的情況下,往往會出現多種問題。課前微課,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培養自學能力,幫助學生初步探知新知,減少學生課堂接觸新知的陌生感,為課堂學習和交流起到鋪墊作用。在觀看微課時,要帶著任務,有目的進行。首先要完成學習反饋單上的題目;其次要對微視頻中的有關問題進行討論和思考。如在教學六年級語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課時,教師提前讓學生在家觀看《古詩四步法》微課,進行自主探究。課堂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讀詩,并交流對這首詩的理解。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匯報,教師對某些關鍵字進行點撥提示。這樣,第一個環節就不等同于我們平時的教學了,改變了以往在課堂上老師講,學生在下面聽、記的現狀。而是在課前真正地實現了自主學習。學生普遍表示:結合課前微課,自主學習有了明確的方向,不至于無從下手。微課的使用給了學生極大的幫助。對于那些接受能力強的學生來說,他們能在頭腦中很快形成一個學習古詩的四步法模塊。對于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說,他們可以反復觀看微課,按照微課中的內容去完成預習,較容易獲得成就感。總體來說,課前微課的使用指導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翻轉課堂教學的理論依據之一,這種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意義”建構的過程,絕不是“灌輸式”的過程。翻轉教學是在信息技術支撐下進行的,作為教師就應該把學生視作網絡課程與現實交流、探究與實踐活動的學習主體,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協助學生收集整理學習內容,組織交流活動,分析應用學習成果。四年級海洋教育《藍色國土》一課,教學重點之一是引導學生了解藍色國土的組成部分及含義,樹立珍視藍色國土的觀念。這一部分內容對于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專業性強、文字晦澀難懂。為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在解決有關藍色國土的組成部分這一難點時,教師利用會聲會影,photoshop等多種視頻、圖像處理軟件相結合制作出微課。微課中,通過卡通人物畫外音的播放、提示語的出示使課堂呈現良好的氛圍。在講授一些相關專有名詞如:內海、領海、領海基線、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抽象名詞時,利用PowerPoint自定義動畫功能為其所屬的區域范圍制作出一目了然的動畫演示,并結合畫外音的形式給予適時點撥、引導、講授,為學生順利完成學習的目標提供了有效幫助。在微課演示過程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觀察、思維、聯想等因素,使學生的思維呈現出最佳狀態,利用信息技術提供多種手段的教學支持,邊講解邊指示,控制教學的全過程,及時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實現師生雙方的交流,讓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
課后,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對所學新知識進行鞏固、運用并延伸,課后微課的播放,重在拓展延伸。一方面,微課的使用要在廣度和深度上有一定提升,增加學生對舊知識的內化,使學生所學知識更加系統化;另一方面,課后微課的使用要延伸到與新知識相關的更深、更為廣闊的知識領域,使學生思維在深刻性、靈活性、創新性等方面得以培養和提升。在綜合實踐《海鮮廚房》主題活動中,教師錄制了《一起來做海鮮美食》微課。學生課后在家中進行觀看,依照方法進行美食制作,結合生活經驗,還融入了創新的做法,學生們制作出的美食色味俱佳,在匯報交流展示中,津津樂道,興趣盎然。又如在《道德與法治》 教學中,我們立足于教材,梳理出了各年級需具備的十大好品格,團隊合作,精心錄制了《好習慣促成長》系列微視頻,通過“智慧校園”系統推送給學生和家長,不僅實現了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育人,更密切了家校聯系,凝聚了教育合力。
習近平主席在首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中強調,“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轉變:變“教師一言堂”為“小組合作”、變課前自主預習為課堂指導預習、變回答教師問題為學習成果展示、變教法研究為學法指導……在研究之路上,我將不斷探究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