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燕蝦 劉卓鈮 毛政才
客家屬漢族的七大民系之一,其歷經五次大規模南遷,雜融了畬、峒等山區少數民族等形成的民系,主講語言為客家語,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同時,它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內容之一。主要分布在粵東、粵北、閩西和贛南等地區。由于梅州被稱為“天下客都”,梅州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梅州話也順理成章成為客家話的典型代表。目前學界關于梅州客家方言調查研究的成果已有不少,本文重點關注現代世情、國情下客家方言傳承、保護、發展、創新中遇到的瓶頸及其解決路徑等。
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世界,需要多樣性的文化支撐。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保護方言即捍衛鄉土文化。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社會變革,方言文化出現衰微已經成為普遍現象,梅州客家方言也不例外。雖然梅州客家學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受到眾多文史學者的追捧,但是其傳承發展仍面臨著巨大的時代性難題。而隱藏在梅州客家方言之中的客語、客家山歌、客家戲曲、客家民俗等文化瑰寶,也隨著時間而慢慢地流失,從而導致梅州客家方言的文化孤島出現。梅州位于閩、粵、贛三省交匯處,下轄兩區一市五縣,即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屬經濟欠發達的粵東山區。以此為基礎將梅州客家方言分為“嘉應小片和興華小片。嘉應小片包括梅州市區、梅縣、蕉嶺、平遠。興華小片包括興寧、大埔、豐順、五華”1。梅州客家方言成為主要的地方語言交流方式和地方文化載體。傳統社會中,由于受自然經濟、戶籍制度、地緣地理等條件局限,梅州客家方言則主要在這一地區形成、成熟、發展,并積累沉淀了豐厚的地域文化。近現代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受到社會劇變的沖擊客家方言的傳承發展開始受到挑戰。這種挑戰是雙面性的,對于傳承和發展梅州客家方言而言危機和機會并存。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依靠自身區位優勢,堅持開放創新的發展理念,走在全國前列。但由于其內部發展的不平衡性,逐步形成以“珠三角”為龍頭,粵東、西、北相對落后的格局。廣東的人口流動深受影響,兩者互相辯證促進。梅州客家方言區的青壯年外出就業、學生求學的主要目標地也都瞄準了“珠三角”地區。不僅導致梅州家方言的使用人口的流失,而且原本單一的梅州客家方言體系也開始受到普通話、粵語、潮汕話、雷州話、儋州話等的滲透沖擊。因為珠三角匯聚了全省乃至全國各地的外來人員,普通話成為持各種方言的人群溝通交流、增進情感、文化傳承的有效方式,弱化了梅州客家方言的使用范圍和功能作用。梅州自身的發展和中小學普通話教學的推廣也會導致上述結果。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互聯網、電視、微信等新媒體普及和推廣帶來的信息爆炸,也是的梅州客家方言受到的沖擊之一。梅州客家方言區的人群接受信息的方式以前更傾向口耳相傳,形式不僅單一,而且內容的主體也局限在客家文化中。雖然,不利于多文化的溝通融合。但是,對于保持純正質樸的梅州客家文化,傳承原汁原味客家方言卻大有裨益。
如今方言文化整體正處于萎靡時期,有些方言文化如土家語、么佬語、滿語、達斡爾語、赫哲語等瀕臨滅絕。方言消亡其所承載的傳統文化也將消弭,不利于中華基礎文化種群的多樣性。但有些方言,如北京話、粵語、東北話、四川話等,已經被牢牢打上族群認同、文化認同、文化傳承的深深烙印,呈現出勃勃的生機。這主要得益于這些方言文化文化保護政策全面有效,為其傳播、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而對于梅州客家方言的文化保護,顯然還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梅州客家方言的文化保護除了借鑒其他方言文化保護政策外,還主要依靠自身在提升保護意識,完善地方文化保護政策法規,與生活、生產、休閑娛樂實踐密切聯系創新發展等方面為著力點。以客家山歌為例,梅州客家山歌鄉土生活氣息濃厚,是其代表之一。“一把芝麻撒上天,客家山歌萬萬千,唱日唱夜唱唔盡,唱年唱月唱唔完”3,可見當年梅州客家山歌是何等繁盛。可現如今,工于客家山歌的老藝術家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凋零,而現在深受現代文化和西方文化影響的年輕人更傾向于不愿承襲這門傳統技藝。梅州客家山歌的傳承人越來越少,梅州客家山歌越來越少,其所代表的客家文化內涵和文化傳承被不斷削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梅州客家山歌赫然在列,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梅州客家方言中的梅州客家山歌已經岌岌可危,急需傳承保護,二是梅州客家山歌中蘊含的文化、藝術值、語言等內涵值的國家花大力氣傳承保護。
文化保護,政策先行。2006年頒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4,為總方針,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截止目前共有4批非遺名錄。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為傳承梅州客家方言文化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因地制宜的制定保護措施還需要梅州地方練達智慧、整合資源、資金保證、文化傾斜等方面仔細調查研究,形成落實方案。政府牽頭,公眾參與,共同制定一部適合梅州客家方言文化或者梅州客家文化保護的條例的籌備工作已經迫在眉睫。這可以使得梅州客家方言的傳承保護做到有法可依、有例可循。人才培育和引進,是必不可少的保障。需文化主管部門搭臺力推,吸引中外文史學者以及本土文化專家,分門別類而有側重、有層次的整理客家方言文化的相關遺留也是當前的主要工作之一。前文論及,以網絡、電視、廣播以及新媒體的推廣,消弱了梅州客家方言文化的影響。但如果以其為媒介積極宣傳和普及傳承保護梅州客家文化相關知識和內容,喚起群眾的認同、參與、創造意識,從而積極主動參與到保傳承保護工作中來,就可以化弊為利、轉危為安。
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爆炸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不可逆的潮流。中國以改革開放為總基調的發展模式也雄辯的證明是非常正確的。因此傳承保護梅州客家方言文化也應遵循這一基本形勢,只能順勢、借勢、乘勢,而不可逆勢而行。否則梅州客家方言文化想要走向繁榮復興是非常困難的。文化的進步離不開時代潮流的牽引,更植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客家山歌就是客家先民在山林勞作時創作出來的歌子,講究高亢婉轉,遠播四方。充分反應了先民生產、生活的情景。因此鄉土氣息濃重的梅州客家山歌也再現了當時的人文、自然等情況。搶救和保護梅州客家方言文化,更重要的意義是全面地從中挖掘傳統的社會、生活、經濟、文化、音韻等價值。當現實的需要和具體的可能相結合時,才能有效地確定我們應該積極采取的方向。正所謂扎根基層、扎根生活的梅州客家方言文化才是最能直抵人心,喚起共鳴和認同。
習近平強調文化自信時特別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而客家方言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弘揚和傳承客家方言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新時代背景下,保障梅州客家方言的穩定性,保障梅州客家方言使用的實用性,更新梅州客家方言文化形態,要求我們轉變思維,改變傳統的“輸血”文化傳承的模式,創新發展“造血”文化創新模式。對于梅州客家方言,可以走“共建共享”之路,把文化傳承與經濟建設、旅游開發、飲食文化、鄉土民俗、風物特產結合起來經營,既能解決傳承梅州客家方言文化面臨的巨大資金缺口問題,又能使梅州客家方言文化特色更加明顯。“每一種語言在傳播交流的外殼下,都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知識,完整全面的記錄著一個國家民族的深刻人文底蘊”5。方言文化也是如此,內涵和外延的擴展需要與時俱進,廣泛吸收時代性文化信息和文化要素,努力將現代文化的新元素融入到梅州客家方言中去,為其注入新鮮血液,使其不斷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按照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科學要求,探索梅州客家方言的當代價值和未來之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遴選出梅州客家方言的精髓,作為具有時代價值和長久生命力的地方文化遺產加以傳承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