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瀅 王 勇
承德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具有豐富的滿族傳統文化資源,“滿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次調研團隊的主體是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的師生。河北民族師范學院作為河北省唯一的一所民族本科院校,地處滿族、蒙古族文化特色彰顯的河北承德,本身即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民族性”是學校辦學定位的重要組成部分,“打好一張民族牌,傳承發展滿族文化”成為學校實現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特色發展的重要一環。調研團隊成員包括學院主管學生工作副書記、團總支書記、專職輔導員、專任教師及在校大學生。教師團隊成員專業背景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數學教育、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團隊專業為數學與應用數學、現代教育技術。
本次調研主要采取實地調查法,通過對滿繡文化傳承人、滿繡產品經營者進行深度訪談,結合文獻查閱等開展調查研究。
刺繡,別名“針繡”,是指用針線在繡布上繪制圖案或花樣。享譽中外的傳統名繡有“蘇繡、粵繡、蜀繡、湘繡”這四大名繡,與此同時,少數民族民間刺繡在我國刺繡藝術史上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滿繡”便是其中之一。
“滿繡”孕育產生于滿族的前身女真民族,隨著滿族人關,藝人們開始學習、吸收中原及江南傳統刺繡的技法,逐漸形成了個性鮮明獨特風格的“滿繡”。“滿繡”表達了滿族人們熱愛生活的積極情感,它的題材源于生活,在民間用于姑娘們的嫁娶,而“滿繡”也是以這種方式心口相授,代代相傳。“滿繡”隨著大清帝國的建立,走進紫禁城,成為宮繡。而且所具有得文化性、地域性、獨特性與吸納性,同時也展現了滿族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融合性,作為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著璀璨靚麗的色彩。
1.“滿繡”代際傳承乏力
滿族發源于東北地區,滿族人口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伴隨著清王朝的覆滅與時代變遷,“滿繡”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由于我國對傳統文化藝術保護意識的增強,“滿繡”才重新受到了人們的重視。“滿繡”是一門古老的手工技藝,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這種技藝漸漸被人們忽視。滿族刺繡人員多為務農婦女,北方冬季漫長,在寒冷的冬季,繡花成為打發時間的一項活動。由于“滿繡”采用的是心口相授的方法,這門手工技藝的傳承人并不多,大多數已經離世,能完全精湛地的掌握這門技藝的師傅也已年事漸高,精力有限。隨著城市化的加劇與文化重視程度的提高,鄉村孩子走入城市,使“滿繡”在傳承中出現后繼無人的情況。
1.承德“滿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面臨嚴峻挑戰
1681年,28歲的康熙皇帝,為了推行懷柔少數民族政策和訓練滿族八旗軍隊,建立了集政治、軍事、皇家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承德木蘭圍場“皇家獵苑”。在這片原野上,到處印滿了帝王的足跡,康熙皇帝來過38次,乾隆皇帝來過40次,嘉慶皇帝來過11次。滿清王朝大清帝國的建立,使“滿繡”走進紫禁城,成為宮繡,滿清期間,皇家滿族刺繡集各家所長,進入全盛時期。
2.個案調研視野下的承德圍場“滿繡”傳承發展現狀
(1)基于對“皇家滿繡”的個案調研
調研組通過對位于圍場縣棋盤山鎮二十一號老街的圍場皇家滿繡文化開發公司的實體店鋪進行實地調研,與店員開展深度交談,了解“皇家滿繡”品牌的發展歷程及“滿繡”文化本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現狀,從“滿繡”產品經營者,“滿繡”文化傳承者的角度,提出“滿繡”傳承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通過調研發現:
“皇家滿繡”品牌創始人鄒定東先生創立圍場皇家滿繡文化開發公司的初心很簡單:一是希望讓滿族繡娘賺到錢,將她們的技藝轉化成收入,并改變他們的生活;二是恢復并光大滿族刺繡這一民族手工藝,避免絕活兒真成為“絕”活兒的遺憾。“皇家滿繡”品牌還有兩位聯合創始人。
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皇家滿繡”已在承德本地建立了多家門店,并在上海開設了門店。以期在一、二線城市進行品牌推介及業務拓展。在調研中我們同樣了解到,皇家滿繡在官方網站建設,微信公眾號建設等方面還不夠完善。
(2)基于對“上世滿繡”的個案調研
調研組開展的另一圍場“滿繡”傳承調研對象——圍場“上世滿繡”文化開發有限公司。與前述調研對象“皇家滿繡”不同的是,“上世滿繡”走的是接地氣的“大眾化”、“民間化”路線。調研組赴圍場縣文化產業園區的“上世滿繡”文化開發有限公司,對公司創始人,滿清宮廷第三代女紅楊素珍的傳人,閆桂維女士進行了深度的訪談。閆桂維女士1990年開始學習滿族刺繡,2012年拜滿清宮廷第三代女紅楊素珍為師,學習滿族傳統刺繡技術,2013年10月自籌資金500萬元,創辦了承德上世滿繡文化開發有限公司,2014年開始研發滿族刺繡,培養帶動了600多名農村婦女從事滿族刺繡工作,實現了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產品投放市場后深受中外游客喜愛,2014年銷售額達到50萬元,2015年達到100萬元。她制作的“木蘭秋狝圖”、“兒童十二生肖鞋”被承德市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閆桂維本人被河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河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評委會授予“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基于前述對圍場“滿繡”文化傳承發展的文獻查閱及與傳承人、經營者的互動交流,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探索“滿繡”文化傳承發展的新路徑:
單純的保護并不利于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僅僅依靠政府投入往往容易陷入后勁不足的困境。前述皇家滿繡、上世滿繡的個案均能體現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取得了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有效的推動了文化傳承發展。因此,對于有條件的項目,在遵循其自然流變規律,保護其核心內涵不被破壞的情況下,可以用產業思維把傳統文化推向市場,產生效益,從而反哺其更好地發展。。
一是在“滿繡”文化傳承發展工作中,逐步健全動態的可持續發展的保護體系,發揮政府“定向”、“發展藍圖”、“定位”功能,為“滿繡”文化傳承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及資金保障,積極爭取上級扶持,逐步形成對“滿繡”項目的獎勵激勵機制。二是積極借助社會力量的參與和社會資本的引入,對文化產業出臺相關優惠政策等措施,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滿繡”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三是要注重尋求學術資源支撐,重視文化工程建設,聘請滿學專家學者對“滿繡”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可與地方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將“滿繡”文化作為活態傳承體系納入高校選修課程,讓更多大學生了解并參與進來,既可以培育更多的有志傳承人,也能更好地達到宣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效果。
針對當前受現代文化沖擊,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意識淡薄,缺乏興趣的狀況,應在“非遺”傳承發展角度對年輕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滿繡”文化作為圍場縣的傳統文化資源,可以嘗試從娃娃抓起,將這一民族古老的技藝納入到兒童手工藝術制作的民族特色課程中去。通過引導更多的年輕人走上傳習之路,不斷壯大傳承力量。同時高度重視傳承人工作,切實采取扶助措施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下大力氣解決后繼隊伍匱乏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