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亞飛 湯仁恒
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可見教育公平仍然是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首要任務。要實現教育公平,首先要實現師資力量的公平,如何確保優秀師資能夠注入落后偏遠地區,或者使原有師資實現大幅度素養提高,是發展現代教育事業必須思考的問題。
師資力量的歸屬和流向受政策指引、制度激勵和個人意愿的影響較大,個人從業動機的決定性影響很大,學校和管理部門可以作為的程度比較小。本研究重點關注如何對現有師資進行培訓提升,實現教師素養內發性提高。教師素養的內容非常廣泛,但從提高教學質量和節約培訓成本的現實角度考慮,將研究重點放在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教學實踐能力方面。
本研究從國家關于教學實踐能力的政策和標準出發,結合國內外理論研究的內容,篩選、歸納出調查教學實踐能力的指標體系。一級指標為教育教學設計、組織與實施、激勵與評價、溝通與合作、反思與發展;二級指標分別為制定教學計劃、設計教學材料和資源、設計班級和團體活動,教學方法、教學設備使用、教學智慧、課堂控制,激勵能力、評價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反思意識、反思內容、自我發展。以指標體系為主體對我市小學教師素養進行問卷調查,結合培訓需求問卷調查的結果,得出改進我市小學教師素養的對策。
很多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承認培訓的必要性、參訓積極性很高,另一方面卻對現有培訓的內容持不樂觀態度,培訓效果不佳,歸根到底是教師培訓工作沒有針對教師需要,培訓課程偏差導致培訓效果不符合教師或學校發展需求。為使教師培訓工作落到實處,必須要關注政策要求和調查教師需求,在其中找到最佳平衡點。
本研究在信陽市2017年度小學校長培訓班上發放問卷,樣本均勻分布各縣區,問卷發放55份,回收問卷52份,有效問卷49份,有效率89.1%。
1. 教育教學設計能力
數據統計可知,教育教學設計能力中校長評分最低的是設計班級和團體活動能力,說明教師在教學方面的設計能力高于班級活動的設計能力,或者是對教學質量的追求高于對團體活動的追求,疏于班級活動的設計,或班級活動開展較少。
2. 組織與實施能力
數據統計可知組織與實施能力部分,課堂控制能力評分最低,教學設備使用能力評分最高。說明參與問卷調查的校長對教師在課堂用科學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矯正不良行為并妥善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普遍評價不高;對教師熟練利用教學設備和軟件,信息技術整合教學能力評價較高。高分區得分比例最高的是教學方法,得分比例最低的是課堂控制;低分區得分比例最高的是課堂控制,得分比例最低的是教學方法。說明教師在教學方法方面掌握的較好,但課堂控制方面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師能夠做到較優秀的程度。
3. 激勵與評價能力
數據統計平均分可知,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評分最低,激勵學生能力和評價學生能力評分最高。可見教師利用激勵和評價來實現教學目標的能力較高,但引導小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評價的能力還有所欠缺。高分區比例最高的是評價改進教學、比例最低的是引導學生自我評價;低分區比例最高的是評價改進教學,比例最低的是激勵能力。
4. 溝通與合作能力
數據統計平均分,與同事合作能力評分最高,與社區合作能力評分最低。高分區比例最高的是與學生溝通,比例最低的是與社區合作能力;低分區比例最高的是與社區合作能力,比例最低的是與學生溝通能力。
5. 反思與發展能力
數據統計可知,教師主動收集分析相關信息,進行反思,改進教育教學的能力評分最高,而制定專業發展規劃,自我學習,將新理論新方法應用到教學中去的能力評分較低。說明教師教學反思意識很強,但自我改進不足,存在惰性和固化現象。
1. 培訓內容需求
數據可知需求度最高的是組織與實施能力,需求度最低的是激勵與評價能力,需求情況與相關研究中小學教師教學實踐能力調查中組織與實施能力較低、激勵與評價能力較高的現狀呈現互補態勢。
2. 培訓方式需求
統計可知需求比例較高的培訓方式有案例教學、示范—模仿和參與分享,需求較低的是場診斷和任務驅動。可見教師們偏好直觀的、成熟度高的經驗學習,簡便易復制,不喜歡任務導向的、帶有測評性質的培訓。
3. 培訓組織形式需求
數據統計需求程度最高的是校本培訓和研訓一體,需求較低的組織方式是遠程培訓。說明教師對校本的、研究性的培訓形式比較偏好,對缺乏人際交互、參與感低的遠程培訓需求較低。
4. 培訓師資需求
最受歡迎的是一線校長教師的培訓,需求程度最低的是高校教師和教育局行政人員的培訓。可見教師對來自一線的校長和優秀教師的認可度較高,對脫離一線或者說是不懂教學實情的高校人員和行政人員接受度較低。
對能力的訓練直接指向教學質量。例如與教學質量密切相關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學設備使用能力、反思意識評分均為該指標內評分最高。而例如組織班級與集體活動、引導學生積極自我評價、與社區合作評分均為該指標內評分最低。這些“課外”能力只有專職從事學生活動的教師或班主任教師比較精通。
經常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使用的實踐能力,例如激勵與評價學生能力、與同事合作能力評分較高,對這些能力的使用貫穿著教師工作時間的大部分。而事件發生概率較低、使用次數不高的能力,例如課堂控制能力、與家長溝通能力、自我發展能力的評分則較低。
高分區8-10(含)分和低分區6(含)分以下的評分比例都很高。例如組織與實施能力,課堂控制能力、與社區合作能力。說明部分教師非常精通于此項能力,而部分教師非常不精通此項能力,對該能力的學習和掌握有很大的差異,個人因素對此種能力的掌握影響較大。
中分區6-8(含)分得分比例最高(高于50%)。例如激勵與評價能力,教學智慧、合理評價學生、引導學生積極自我評價能力。說明對這些能力的學習和訓練,絕大多數教師認為基本掌握即可,只要能達到教學目的,不影響教學進程足矣,不必占用大量時間精力去達到精通、做到極致。
注重“課外”能力鍛煉。加強某些與課上教學活動貌似不相關的能力鍛煉,例如班級與集體活動組織能力、引導學生積極自我評價、與社區合作能力。對這些能力的鍛煉可以促進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把握程度,間接但是程度巨大地提高教學質量。教育教學活動并非只有課堂上幾十分鐘,將學科精神滲透到日常生活、將教師影響擴大到學生身心領域,將學校教育的積極影響延伸到學生今后的漫長人生中,教育才能收獲最好的成果。
全面達標、專項精通。教育形勢和學生特點隨著社會發展而迅速變化,只做到能力足以滿足教學目的不能夠應對越來越復雜的教學任務。某些看似不用花費太多精力去精進的能力例如教學智慧、合理評價學生、引導學生積極自我評價能力,只要達到精通的程度,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師隊伍中形成能力優勢。對教師本人來說,滿足國家的小學教師能力標準僅僅是及格線,在某幾種能力上做到專項精通才是教育面向未來所需要的品質。
加強對非常規能力的訓練,例如課堂控制能力、與家長溝通能力、自我發展能力。非常規能力的應用并不像教學設計、教學設備使用等能力的應用那么頻繁,但一旦出現失誤或者存在短板,便會對教學產生巨大的影響,喪失教師或學校在家長或社會上的信任和口碑。在一個日漸復雜多變的社會中,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學生家長群體,接受著信息的多媒介急速傳播,加強教師非常規能力的訓練,以應對教育形勢變化和突發事件是十分必要的。
重視能力兩極分化現象,例如組織與實施能力,課堂控制能力、與社區合作能力。當對某種能力的掌握,精通的人數比例與不精通的人數比例同樣巨大的時候,學校管理者應該意識到這種能力的兩極分化現象會在教師群體中對職稱職務晉升、組織氛圍、獎懲機制產生何種影響。對可能會對教師團體造成不良影響的能力差距,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鍛煉。
對小學教師培訓需求的調查可知,教師在培訓中偏好參與度高的、實踐性的、可直接參照或遷移的內容,太過政策性的、理論性的內容需求度不高。一些新的理論或教學模式如果沒有教育行政方面的許可,推廣的可能性不大,但實踐性的能力可以內化為教師個人教學特點靈活應用。
培訓機構在培訓內容上要注重對組織與實施能力,課堂控制能力、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此外還要讓教師學會自我發展的方法,讓教師主動尋找教育資源提升自身素養,掌握方法遠比學習專項知識重要許多。培訓形式多采取案例教學、示范—模仿和參與—分享等教學形式,激發教師的參與意識和個人成就意識,讓培訓氣氛活躍起來,使學習共同體凝聚起來。培訓師資選擇方面,合理分配高校從事基礎教育研究的教師、對區域教育現狀了解透徹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學科教研室教研員、一線校長和教師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