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云錄
倫理素質是思想品德的延伸與發展,是一個健康的人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當代大學生是天之驕子,通過嚴格而嚴酷的高考才得以進入大學校園,盡管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但是倫理素質卻不敢恭維。縱觀當代大學生的言行舉止,可以發現不少問題,如上課遲到講話、不勤儉節約、互相攀比、暴力對待他人等,這是倫理素質教育缺位的結果。師范類專業學生是將來要成為教師的人,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個人倫理素質還要擁有較好的職業倫理素質,然而現實情況不理想。鑒于此,分析當前師范類專業學生倫理素質現狀及其中的主要問題是必要的,這是加強學生倫理素質培育的關鍵。
根據我國社會核心價值取向、現代教育發展趨勢及現行師范類專業教育的人才定位,結合師范類專業學生素質現實和成長規律等,認為高校師范類專業學生倫理素質要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習素養。學習是學生在校期間的基本任務,也是一個人終身成長和發展的永恒主題,所以對于非師范類學生而言,學習是最基本的倫理素質,如明確學習目標、清楚自身的學習方向、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及動機,以及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等能力等。
第二,職業素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教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他是學生學習路上的指明燈,除了教授給學生知識外,還影響著學生的言行品質。師范類專業學生未來將會是教師,這就要求他們具備良好的職業倫理素質,主要包括教育理論、教育技能、職業道德素質等內容。
第三,行為品德素養。當前,不少學生缺乏自我約束能力,過于放縱自己,以自我為核心,以致于行為、言行不當,甚至危及校園安全。學生作為一個社會個體,應當具備良好的行為品德素養,如有誠實守信、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品質,有責任心、懂禮貌等。
目前,師范類專業教育注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忽視學生倫理素質教育。在師范類專業教育過程中,學生教育管理更多的采用懲罰性說教模式,缺乏對學生自我約束、自信、自治等教育指導,造成倫理教育缺位。調查顯示,學生的倫理素質表現出了很多問題,具體如下所示:
第一,主人翁意識差,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師范類專業教育過程中始終面臨一個問題,即學生課堂紀律渙散。部分學生逃課、遲到,還有部分學生課上睡覺、玩手機、說話、吃東西等,同時缺乏知識學習與探索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教學效果極為不理想。
第二,責任意識模糊,缺乏責任感。作為一名學生,師范類專業學生的天職是學習,然而很多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課堂上總是做出一些不利于學習的言行舉止,這是對自身的一種不負責任行為。此外,師范類專業這一專業也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責任心,即對自己未來從事的工作負責、對所學內容負責、對未來可能面對的受教育者負責等。但是,很多師范類專業學生責任意識模糊,缺乏責任感,不能負責任的完成學習任務。
第三,職業忠誠高低,離職率高。根據招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近三年的師范類學生半年內的離職率遠高于社會平均數。究其原因,與高校忽略學生獻身教育崗位的倫理教育等關林密切。
第四,自信心不足,對所從事的工作崗位滿意度不高。調查顯示,師范類專業學生的就業率普遍偏高,但是對自己從事的教育工作崗位滿意度不高,對未來發展的自信心不足。師范類專業教學過程中,雖然經常進行模擬講課,但是學生頂崗實習的機會少,不能清楚了解教育崗位,參加工作后面臨巨大的工作壓力、困難時,自信心嚴重不足,甚至產生退縮心理,缺乏工作激情。
針對高校師范類專業學生倫理素質要旨和其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學生倫理素質教育是培育的,應當積極開展教育改革、加大對倫理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通過校校合作、社會實踐等方式全力培育學生的倫理素質,使學生成為一個擁有良好學習素質、職業素質、行為品德素質的人。
高校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審視師范類專業教育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大力開展專業教育改革,注重倫理素質教育,改變過去重專業教育、輕倫理教育的現狀。具體工作中,在遵師范類專業教育固有規則基礎上,增設倫理素質教育內容,調整師范類專業教育課程內容,建立一個健全的課程體系。依托當前素質教育改革趨勢,持續深化師范類專業課程改革,強化專業知識學習與技能培訓的同時,根據學情及學生的倫理素情況,設置包含職業道德、職業規范、專業職責、職業倫理和其他專業素質在內的課程體系。同時,以選修課形式開始倫理教育課程,向學生滲透德育、美育等內容,引導學生形成高度的專業素養、道德意識和職業道德素質,處理好人際關系,為今后的社會活動奠定良好基礎。
建設特色校園文化是高校豐富校園活動、自身內涵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高校形成優秀文化傳統、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徑。高校除了開展校園環境綠化、校園基礎設施、教室等硬件文化建設方面外,還要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打造優秀的校園文化品牌,通過各種各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滲透倫理素質教育內容,對大學生開展倫理素質教育,增強他們的倫理素質。如,高校組織風格建設、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學生職業技能系列競賽項目、學生社團活動系列項目、班級文化建設項目等活動,把文化品牌建設放在學校建設的重要位置,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把學生綜合素質培育與全面發展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學生的倫理素質培育,并切實開展具體的倫理素質教育活動,使倫理素質滲透于教育專業教學的全過程,做好學生的專業素質教育、職業倫理教育及道德素質教育工作,將學生培養成為人格健康的人。
學生倫理素質教育要與教育專業實習實訓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具體行為活動中踐行倫理精神,形成具有導向性、穩定性和連續性的職業意識、職業心理、職業行為和職業習慣。師范類專業教育已經開展了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實習實訓活動,學校要借助這些活動潛移默化的滲透倫理素質教育,根據師范類專業教學特點和學生倫理素質培育要求,整合學校、實習單位的師資資源,通過具體的情景和個案對學生開展具體的專業素質、職業道德素質、職業倫理素質等教育,使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職業倫理素質,并真正的體會倫理素質的內涵和精神。教育實習實訓是一個長期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可以真實了解教育行業的職業生活和社會人際交往的復雜性,增進對職業倫理素質的理解、認識,清楚教師這一職業所需要的職業倫理素質,并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踐行倫理精神,以優秀合格的“準職業人”身份走進社會、融入社會。
學校倫理文化是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學校與學校之間、學校與教務員工之間以及教務員工相互之間表現出來的倫理關懷的訴求,具有強大的導向、凝聚、激勵和約束等作用。由于高等院校師范類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與學校活動有著內在的關系,師范類教育專業學生在高校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專業素質和職業倫理素質與學校倫理文化的融合度最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未來工作的適應性。基于此,高校倫理素質教育一定要校校合作聯動,主動 “走出去”、“引進來”,學習、借鑒其他學校的有關經驗、做法,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倫理氛圍,樹立起學校的優秀倫理文化形象。與此同時,高校還要結合教育行業及其他教育機構的發展趨勢,基于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不斷探索教育專業學生倫理素質培育路徑,針對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等不同專業設計不同的職業規范、倫理精神要求,使校內倫理素質教育與工作單位的職業倫理素質要求對接,提高倫理素質教育內容的針對性。
綜上所述,由于專業教育及未來就業方向的特殊性,師范類專業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倫理素質,這包括個人倫理素質與職業倫理素質等方面。面對當前師范類學生倫理素質現狀中的問題,要加強教育改革、注重倫理素質教育,同時在實踐中踐行倫理精神,逐步培育學生形成良好的倫理素質,成為健康的人和教育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