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穎
(重慶市長壽區第二實驗小學, 重慶長壽401220)
下面我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相關課程教學為例,談談如何處理好小學健康教育課中衛生知識的教學:
小學生對衛生的認識尤其是膳食衛生的認識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階段性,學生由學齡期到青春前期兒童少年組成,年齡跨度大,首先衛生相關知識和概念的缺乏導致學習有一定難度,另外他們對衛生的理解和認識還比較盲目和膚淺,需要老師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和適宜的認知策略,對學生加以有效引導,通過靈活而寬松的教學方式組織教學,排除學生學習障礙,提高學習興趣。
1、對一二年級的孩子,我們可以采取耐心細致的描述、講童話故事、做游戲等方式幫助他們了解一日三餐及日常的一些飲食衛生習慣,初步學習與食物衛生相關的一些知識和概念,比如:童話故事桔娃娃和土豆寶寶歷險記、大力水手和菠菜等引人入勝而又非常巧妙的把食物如何進入人體并在人體內的消化排出過程及蔬菜具有豐富的維生素等知識隱含其中,自然而然的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并最終達到接受知識的目的。
2、對較高年級有一定認知水平的孩子,則可以通過操作電腦和上網搜索,讓學生學習良好的衛生習慣,制訂合理的衛生守則,并通過使用相關軟件,設計一份“倡導衛生、增進健康”的宣傳材料。從而培養他們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所有階段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良衛生習慣,導致疾病,影響了學生的正常發育,但同時,不同階段的學生也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諸如皮膚病、蛔蟲病、腹瀉、肥胖、病毒性肝炎、維生素缺乏等不正常衛生和飲食習慣所引起的疾病,對個人衛生和膳食衛生也有各自的認識。但了解并不深入,這就需要我們按照正確步驟,由淺而深的順序對學生開展教學。
我認為,在個人衛生相關內容乃至整個健康教育課的教學中都可以通過合作學習、實驗探究、集體辯論、多媒體資料等現代教育手段來進行。
以“常見的腸道傳染病”教學為例:探究腸道傳染病的流行季節、主要表現及預防措施質、結合錄像資料了解腸道傳染病對人體的危害。通過分析討論,得出衛生的膳食方式,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杜絕病菌的侵入,預防常見的疾病,并健康地迎接青春前期的來臨。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實驗、討論、匯報等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供直觀材料--如錄像,用簡單的動畫講述各種傳染病傳播的媒介和途徑,讓學生更容易接受。通過探究、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在傳染病的預防教學中應注意總結,并能通過所學內容制定飲食衛生的注意事項,還可結合掌握的知識向家庭成員或者某些易感人群、疾病患者宣傳傳染病的防治手段,養成衛生健康的飲食習慣。
教授健康教育課以來,我自己摘錄、編輯、撰寫了一些輔助教學的資料。我發現,由于受課時等因素的限制,現有的教材的衛生習慣相關內容有較大的局限性。雖然知識點多,但內容的理論性較強,課外讀物和事例還不夠,想要透徹地理解教材的內容,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些難度。同時,小學生對語文、數學等課比較重視,而對健康教育課缺乏興趣,上課不注意聽講。要引起學生對健康教育課的重視,就必須讓學生對健康知識產生興趣,特別是在講授難點或重點時,更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根據傳染病的特點,講解某一傳染病的預防知識時,為引起學生注意,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學生介紹醫生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典型的病例給予他們直觀的了解,引起重視。象甲型H1N1流感目前全球性的流行,傳播范圍廣,傳染性強,需要特別注意預防。因此結合時事,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增加補充教學資料,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時,這些輔助資料也是教材內容的補充,擴展和延伸。
健康教育作為一門課程,過去被看作是副科,但作為一門知識,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對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想要上好這門課,我們就得多動腦筋,運用多種教育方法和策略來引導學生主動融入學習中去。以上只是我對小學健康教育中衛生相關內容教學的一點不成熟的認識和初步探索,旨在拋磚引玉,愿與同行們共同探討,互相學習,為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作出自己的努力,以推動學校衛生工作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