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星
(福建省石獅市實驗小學,福建石獅 362799)
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其創造力和想象力,促使他們形成獨特的藝術個性和創造素養[1]。
首先,教師在課堂中要帶領學生認識陶藝的材料、工具和設備。其次,要讓學生學習陶藝的成型方法。陶藝除了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美術基礎之外,還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在剛開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拿到泥巴會莫名地興奮,急于求成,隨便捏造型,制作不出成型的作品。此時,教師就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教師要通過演示,向學生介紹在制作過程中手法的運用,使他們掌握練泥、揉泥以及捏泥等陶藝技巧。
在基本的技法講解完成之后,教師要告知學生:在動手之前,先想好自己要捏的作品的形狀,做到心中有型,再動手捏制。經過教師的點撥,學生掌握了要積極動用人身上的兩大寶——大腦和雙手。學生動腦又動手,領悟了勞動創造的愉快;同時,也制作出了有趣的作品。因此,陶藝制作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一位學生在筆者以“設計手機”為內容的課堂中,創新地把手機設計成一片樹葉,而且還設計了其他的功能;還有一位學生,在拉胚機上制作花瓶的時候,改變了花瓶只有一個口的常規,筆者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說:“這樣插的花更漂亮!”在教學《茶壺的魅力》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層次是隨堂欣賞感受茶壺的魅力,這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茶壺藝術的感性認識。第二層次筆者先讓學生自學挖空法并進行嘗試練習,然后針對學生不能掌握的技法要點,再進行示范點撥。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力,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動手,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還能夠讓學生對制作方法的認識和理解更深刻。只有在學生通過練習仍不能解決困難的時候,教師再給予適當的示范點撥,才更能體現示范教學的有效性。第三層次是播放四張不同的外形圖片,引導學生對茶壺的形狀展開聯想。這樣,可以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培養他們的想象力。
在陶藝的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安排學生在陶藝課堂的制陶活動中,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可以多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共同討論創作方案;并根據制訂的方案,分工合作,借助集體的智慧與能力,將方案變成充分體現主題旨意的陶藝作品。在學生充分合作的基礎上,能制作出更多精美的作品。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用陶泥設計游戲,例如設計迷宮、格子棋、視力投籃以及撞擊小彈球等游戲。學生可以從體驗團隊協作帶來成功的喜悅中強化集體意識,也可以在學習實踐中逐漸培養合作能力。
例如,《茶壺的魅力》這一課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手工制作,來表現身邊有使用價值的茶壺,從而激發其民族自豪感,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先分組討論,再交流整合茶壺各部位不同的制作方法。這是突破難點的環節,也是體現交流合作的環節。筆者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先在課件上展示一種制作方法,接著提問:“是不是只有這一種方法可以制作壺嘴、壺蓋和壺把呢?”這樣能夠讓學生不受教師的單一示范限制,找到更多的制作方法。然后,讓學生分組分任務討論并嘗試不同的制作方法,討論結束后再對各組的討論結果進行交流互換,從而得到了各個部位的多種制作方法。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難點也得以順利突破。最后,用課件展示四張示范圖片,引導學生對茶壺各個部位加上主題裝飾,使茶壺變得更加漂亮、更具個性化。
為了保證持久地激發學生對陶藝的熱愛,教師要從不同的方面給予學生激勵。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樓里,設置學生作品陳列櫥,將學生優秀的作品展現出來,讓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學校精心布置的陶瓷陳列廳,不僅可以帶領學生走近中國陶瓷、感受中國陶瓷文化的源遠流長;而且,在教學樓櫥窗展出學生優秀的陶藝作品,能激發學生制陶的積極性和創作興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創辦陶藝社,每個星期舉辦興趣活動課,鼓勵學生參與。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增強學生制作的信心,進而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還可以讓學生自評、互評,最后師評,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師還可以因地制宜地組織活動,結合學校和學生的特點,開設陶藝課程,創設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如分組制作陶藝、邀請美術教師 一起制作陶藝等。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如學習制作茶壺時,讓學生先模仿教師,再自己動手做;他們有了制作的經驗后,再嘗試制作茶壺。
在教學活動中,如果只強調某種技法的示范或對某種創作對象的單一模仿,往往會限制學生空間想象力的發揮,還會限制學生動手創造能力的發展,違背學生本身的創造天性,扼殺學生獨特的感受力和個性化的表現力。因此,在陶藝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創新。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能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會遇到哪些困難,會提出哪些問題,以及需要怎樣的幫助,然后有針對性地指導,從而培養學生的質疑、探究和創新能力。
學生階段是思維和認識活動最活躍的時期。在學生身上,創新意識處于潛在狀態、萌芽狀態,需要不斷挖掘。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對于學生存在的不足要給予耐心的指導和幫助。例如,有個別學生雖然成型技法掌握不到位,但是筆者發現他捏制出來的作品卻很有創意。因此,筆者表揚了他的創意,并鼓勵他把捏制的作品通過組合的方式添加到其他技法的作品上去,這樣的作品就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后來,這位學生慢慢就能夠在作品中互通各種技法,大膽嘗試新的造型方法和裝飾方法了。
在進行陶藝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從知識的學習方面,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掌握陶瓷藝術基本的知識和創作方法;從對學生的思想方面,學生喜歡能夠展現他們才能的主題,特別是能夠體現自己獨特創意構思的動腦動手結合的主題,學生會傾注更大的注意力和興趣。藝術是一門充滿靈性的學科,教師要時刻留意在陶藝課上學生所表現出來的靈性,并給予鼓勵和正確的引導,這樣,才會讓一個個充滿創意的小天使在藝術的天空中自由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