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梅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幼教集團第九幼兒園(新城中洲分園),廣東深圳 518100)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其學習和掌握的數學知識往往來源于生活?!?-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關于幼兒如何學習數學知識問題中明確提出: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與有趣[1]。通過該指南可知,想要更好地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需要幼兒教師在傳授幼兒系統化的數學知識時,應通過生活化的活動,引導幼兒發現數學和學習數學,以此來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其思維發展。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數學教育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2]。這為幼兒學習數學提供了方向,通過與幼兒現實生活的聯系,把數學學科中抽象的概念和定義等內容通過一種嶄新的方式呈現在幼兒面前,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幼兒學習數學的能力。基于此,小班幼兒教師在教學中應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以幼兒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通過立足于幼兒的生活實際來進行數學教學,將數學知識的學習巧妙地融入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以此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并使其由興趣轉化為一種樂趣,在“真實的生活與現實的世界”中去感悟和學習數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小班幼兒數學教育逐漸向生活化方向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
如今,小班幼兒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已經由以往的就知識講知識的模式,開始轉向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目前,在小班幼兒數學教學中,存在著教師創設的生活化的數學情境與幼兒的生活聯系不緊密的狀況,導致幼兒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差強人意。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是因為幼兒教師在教學中未從幼兒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問題,導致該數學情境與幼兒生活相脫離。教師要利用有意義的情景,而不是通過“虛假”或設定好的與幼兒生活毫無聯系的活動幫助幼兒思考數學。
目前,在小班幼兒數學教學中,存在著教師開展的數學活動未從幼兒的生活實際出發的現象。盡管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了多種豐富的數學活動,但由于其脫離了幼兒的生活實際,導致一堂課中,幼兒只是被動地參與活動,卻未曾收獲任何與數學有關的知識。而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讓幼兒親歷探究和解決一些現實的問題,獲得真實的認識和體驗,從而逐步形成數學感和數學意識,才能更好地讓他們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意義。
在數學教育活動中,幼兒教師在設計數學學習情境時,應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根據幼兒數學發展要求,創設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的主題活動內容,寓數學教育于生活實踐中[3]。以此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豐富其數學學習體驗。如教師在組織幼兒排隊領取點心時,可以讓幼兒說出自己排在第幾位、前面還有幾個人、自己的好朋友“小明”排在第幾位等;也可以讓小朋友說出點心的形狀,是圓的還是方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要教師善于將其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將會幫助他們在無形中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為其后續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小班幼兒的數學操作與其他年級存在著顯著的區別,具有情境性的特點。教師在提升幼兒的數學操作能力時,可以通過投放生活中的常見材料進行。如在開展數學活動“一一對應,巧妙搭配”時,設計活動《我是小小整理家》,活動中提供給幼兒不同大小的書10本、瓶子4個和瓶蓋5個等;并讓幼兒對這些材料進行分類,將其認為是一類或一套的放在一起。由于這些材料都是幼兒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生活中的材料,因此,他們在看到這些物品時,就顯得非常興奮,只待教師一聲令下,便紛紛行動起來。他們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按照課本的大小和瓶子配瓶蓋的方法來進行分類,絕大多數幼兒都能通過比較完成相關物體的匹配對應。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幼兒的分類比較思維。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就不同的節日,組織幼兒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從小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潛移默化滲透數學知識,讓他們在活動中輕松學到有關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如在植樹節的主題活動中,會讓幼兒說出自己和爸爸媽媽共種了多少棵樹,還要植多少點,有好朋友植了多少棵樹,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里面蘊含了很多數學知識。通過寓教于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并且學得輕松。
為幼兒設計生活化的數學環境,可以讓幼兒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直接獲得相關的數學經驗。這對于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培養其自主學習的習慣,具有積極意義。教師在為小班幼兒創設生活化的數學環境時,不應只是局限于活動室的一面墻或一個角落,而是把幼兒周圍所有的環境充分利用起來,使幼兒的視線和注意力不由自主地集中到這些元素上。通過立體化和多維化構建,潛移默化地提升幼兒的數學思維。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幼兒教師可從活動室和樓梯等處著手,進行生活化的數學環境的創設。如在小班幼兒的主墻上,教師可布置一些動物園不同種類的動物,涉及的數學內容包括數量多少、一日時間和空間等;可通過在幼兒玩具的收納盒上貼上特定的數學標記,讓幼兒自行取放玩具,以提高其自主能力和識別符號的能力;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教師可設計帶有編號的停車場或小汽車,讓幼兒根據車牌號找到對應停車場;在樓梯處,教師可設計各種顏色和字體的數字,讓幼兒在上下樓梯時,有意無意地感知數字等,以此來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提升其數學思維。
教師在創設生活化的數學環境時,除了活動室和樓梯,還可將盥洗室、廁所、陽臺與走廊充分利用起來,為幼兒創設全方位的數學環境,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來自生活,最終也要回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孩子越小越需要通過移動自己的身體或周圍的物體來探索環境。面對3歲左右的孩子就更應該運用生活元素,進行數學教學。讓幼兒感受數學學科的獨特魅力,能利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并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其數學思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