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燕
(江蘇省南通市虹橋第二小學,江蘇南通 22600)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更好地發展,即要求學生能夠在平時的學習中,學會與同學一起合作學習,探究知識。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使用小組合作教學,能夠促使學生學習更多的英語知識。
合作性學習能有效活躍課堂氛圍,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使得他們愿意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小學英語課堂上使用合作探究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對學習知識有歸屬感;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從而幫助他們有效夯實基礎知識[1]。
合作性教學即要求學生參與到課程教學中去,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在課堂中體現出他們的主導作用。由全班學生一起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各種難題,通過這種方式,他們的學習效率就能得到很大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得到增強。
合作性教學有利于構建和諧的班級關系,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關系變得非常融洽,從而充分激發學生在小學英語課堂上的參與意識和互動熱情,進而幫助他們在相互借鑒和相互啟發中實現小學英語成績的提高。
合作性教學要求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導性;但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只有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引導,才能讓合作性教學進行得更加順利。
比如,教學I' m Liu Tao這一內容時,筆者首先要求學生在課前對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預習,即明確“本節課的主要學習任務”是什么,理解“Are you ...?”“No, I' m not. I' m...”的意思等內容,并要求他們記錄下自己不懂的概念以及不理解的句子,然后提出來;接下來就在課堂上全班學生一起解決他們可能不懂的問題,比如如何回答“Are you ...?”“漢語表達與英語表達之間有何區別?”面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應該保持足夠的耐心,并在講課的過程中,重點關注這些問題。
在“Are you...?”這一內容時,筆者首先進行自我介紹:“I'm your teacher and I love the work of education.”當筆者介紹結束之后,要求班級中第一組學生進行自我介紹;最后,筆者再詢問他們:“Good morning.Are you...?”引導學生使用“Yes/No.”進行回答。
讓學生分小組,對這些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并明確其中的區別。通過這種方式,他們便可以了解究竟應該如何回答這一設問。
如此,一整節課便可以結束了,這堂課由筆者與全班學生一起解決他們在預習新課時可能產生的各種問題,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得到顯現,也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逐漸拉近,這對日后的教學極有幫助。
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能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但能活躍課堂氛圍,還能提升教學效率。
學生之間的合作是合作性學習中重要的內容,但其能否有效合作,關鍵在于教師的正確組織與引導[2]。
“合作探究”的主體在于學生,那么合作的基礎便是教師合理的分組。鑒于此,在分組之前,筆者仔細分析了班級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他們的學習情況;再將他們按照自身的具體情況分成小組以平均各小組的實力。這樣一來,在合作學習中,每一個組的實力相仿,那么在討論環節,各個小組也就都會有發言的機會;且使用此種教學方式,能有效發揮成績較好、思維較活躍學生的優勢,讓他們在課堂上帶動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此,便可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成績。
其次,筆者在每個星期最后一節小學英語課上安排了一次活動,即由每個小組根據每個星期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選取其中感興趣的內容,形成稿件,并在最后一節課上進行演講。這樣的話,每個小組成員之間就會緊密聯系起來;且在籌備活動的過程中,他們也會相互鼓勵,這對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大有裨益。比如,某次,有小組成員以“大熊貓”為話題,進行了一次演講:Giant pandas are lovely, black and white hair,which makes them look more lovely. I like it very much, because it always makes me happy.比較稚嫩的語言,卻是他們對大熊貓的愛意。這一組的表演非常深入人心,學生對大熊貓也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如此,便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最后,教師可以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布置具體的討論題目,要求小組進行探討以及小組成員依次總結發言。這樣的話,不但能夠鍛煉組內小組成員的表達能力,還能促使那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來。
總之,教師在分組之前的準備工作必不可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良好合作也是重中之重,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并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考量學生的性格特點,設計適合他們的教學內容。如此,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小學英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嘗試著對布置給學生的任務做出及時的評價。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對以后的小組學習充滿熱情。
如,學習My day這一內容時,筆者就給各個小組布置了這樣一個任務:“Investigate what your peers usually do every weekend. Take yourself as an example as well.”(調查一下,身邊的同齡人每個周末都會做些什么事情,以自己為例也可以)之后,筆者在第二堂課時,就將學生的調查結果收上來,并仔細查閱。筆者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小組之間的分工合作越來越熟練,而他們的合作成果的質量也越來越客觀。于是,筆者就給予他們的勞動成果及時且中肯的評價:“The students are doing very well. This exercise will not only make you feel the joy of cooperation, but also let you learn how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然后,筆者又逐個、具體地點評各個小組的勞動成果。如此,就會讓學生感受到筆者對他們完成的任務非常上心,這也能繼續鼓勵他們不斷進行學習。
合作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關系,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教材內容以及班級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出合理的教學方案,將合作性學習貫徹進教學中去,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如此,不但能夠增強他們學習知識的興趣,還能有效夯實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