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雯文
(江蘇省無錫市僑誼幼兒園,江蘇無錫 214021)
臺東大學兒童文學院林文寶院長說過:“閱讀如同春天播種,它呈現的是世界萬物的潛在美質,開啟的是孩子的心靈之眼。”我們不禁追問:怎樣讓孩子愛上閱讀?怎樣的閱讀環境能成為孩子通往世界的大門?如何創設具有教育張力、富有意義的閱讀環境?我們在“最一線”向兒童學習,聆聽教師的真實聲音,追隨教師的研究腳步,在“問題之說”“實踐之行”與“研究之思”中努力尋找教研的內生力量。
課程游戲化研究中,諸多教師審思追問:兒童閱讀是兒童與書本的簡單組合嗎?閱讀環境是圖書與區角的簡單疊加嗎?如果說環境是有意義的,那么它的意義首先需要在兒童的思想中尋找……[1]
教研支持:多元敘事,回歸兒童原點,主動尋求“瓶頸”問題。
我們深化幼兒園教學成果,關注過程,透過兒童、教師、家長視角,用“敘事”的方式真實展現閱讀環境的發展經歷和學習者的經歷,一方面,持續用照片、視頻、音頻等記錄方式對特定的事件進行微格式敘事,為合作研究提供豐富的素材,多維展現閱讀環境的全貌;另一方面,在敘事中不斷梳理實施中的問題,從問題出發,引發教師從兒童的角度審視、反思閱讀環境的適宜性。
回歸兒童現場,許多教師渴望改變的行動之心被點燃了,兒童是怎樣閱讀的?閱讀環境對兒童的價值意義是什么?我們走進閱讀,期待“學習”能引領我們走向前方,幫助我們積累經驗。
教研支持:支架學習,關注問題聯結,解析課程日常實踐。
教科室把做好教師研究的“學習支架”作為貫穿閱讀環境研究的一項持續工作,要求教師在系列專題研究中充分利用好“工具支架”“資源包支架”“科研支架”,以多元化的途徑真正滲透至教師日常實踐與研究之中,幫助教師架起“教育現場與理性思辨的有效互動與意義聯結”。
路徑一:深化科研導讀、自主研讀、級部分享讀的方式,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等班級工具書讀深讀透。
路徑二:充分利用“支架”的指引作用,鼓勵教師在主題實施、案例撰寫、課程審議、課題研究等自主或協作研究中突出“支架”作用,層層剖析,幫助教師厘清和整合理念,不斷明晰幼兒學習與發展之路。
路徑三:充分利用科研的“支架”功能,以科研帶動教研,潛心開展我園不同年齡段幼兒人格發展目標與評價指引的內涵研究,爭取在觀察和正確解讀兒童的行為能力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引領教師走上深度研訓之路。
我們要正視隱藏在閱讀環境中的問題:“空巢”現象、井然有序背后的“自由”難道只是看讀書區是否存在?基于兒童的學習,打破固有模式,如何做出調整與改變?
教研支持:理念變革,打破成人中心,共享共創閱讀環境。
我們強調通過觀察兒童閱讀過程中的變化、探究過程來優化“支持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閱讀環境”,引入兒童團隊、兒童管理的理念,突破成人的秩序,跟著兒童去閱讀,結合兒童的經驗,引導他們去閱讀,讓閱讀環境富有啟發性,推動兒童整體經驗的發展與積累。
第一次打破:打破成人秩序,推動幼兒走進自我管理的時空。在共享共創中,教師從兒童的立場出發,讓幼兒的經驗看得見、問題看得見、學習看得見,參與環境創設、圖書管理等,這能推動幼兒整體經驗的發展和積累。
第二次打破:打破單一功能,拓延閱讀關聯性。滲透“全語言”理念,關注幼兒“聽、說、讀、寫”的表現與能力的發展,拓延閱讀區的關聯性,因為幼兒的發展是連續的,我們不能獨立看待閱讀區。
第三次打破:取消空間限制,構建共享閱讀區。鼓勵教師勇于改變,打通閱讀空間,支持幼兒尋找合適的空間開展閱讀,串聯平行班閱讀空間,讓幼兒在共享空間中享受閱讀,同時嘗試網絡共享閱讀,將幼兒引向更為多元的學習時空。
閱讀環境改變了,幼兒自發、自主的學習每天都在發生,如何捕捉不斷發生和展開的學習軌跡,在專題研討中教師們拋出了許多的“疑難雜癥”與“迷茫求助”。
教研支持:專題研修,看到幼兒學習,拓延閱讀主題環境。
我們強調以幼兒的視角來提升閱讀區的互動質量,包括閱讀區的活動機制的優化,充分挖掘活動功能。其中,我們關注:幼兒表征記錄的意義和作用是什么,是否具有可行性操作?因為留下幼兒閱讀痕跡的過程也代表著他們的經歷、經驗的積累。分享的方式與效益問題?分享的方式與時間節點的問題?等等。聚焦觀察記錄,依托“學習故事”的評價方式,幫助教師用研究的視角連續性地觀察幼兒;定期開展閱讀環境的“學習故事”主題研究和分享沙龍會,鼓勵教師通過“注意—識別—回應”記錄和解讀幼兒行為,捕捉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契機;引發教師多維度、多角度解讀所觀察到的現象,發展即時、專業地回應幼兒的能力;鼓勵教師制訂幼兒支持計劃,為閱讀環境的進一步優化搭建“階梯”。
閱讀環境的變革引發了教師深層次的探索,教師不斷尋找幼兒閱讀中的黃金線索,如根據《漏》開展水墨游戲,根據《海馬先生》繪制了明膠片、與小伙伴嘗試制作幻燈片……一個個閱讀延伸活動在不知不覺中展開。
教研支持:主動跟進,發現學習線索,優化課程計劃。
幼兒園教研工作向教師提出了“提升觀察、解讀、評價幼兒行為的專業能力”的更高要求,將閱讀區中的觀察記錄融入“日計劃”“周計劃”,通過日計劃中的“蘊含學習的可能性”,引發教師對“幼兒的意義事件”的關注;通過周計劃中的“上周微觀察”,能從諸多“觀察記錄”中不斷發現、識別課程線索,并融入日常教育計劃之中;通過持續的互動與呼應,建構和編排真正追隨幼兒的課程[2]。
例如,小朋友閱讀完《老鼠娶新娘》圖畫書后顯得非常興奮,于是教師追隨幼兒的興趣,不斷與幼兒構建新的課程計劃,生成了一系列精彩迭出的活動。
活動一:有趣的皮影戲——組織全體幼兒欣賞經典的皮影戲短劇,激發他們參與表演的興趣(皮影戲表演形式的新穎、新奇,能緊緊抓住幼兒的興趣)。
活動二:表演工作大討論——班里幼兒自由組合分成4組,進行第一次公演活動的商量和準備,教師支持他們用表格記錄的形式呈現。
自專項研究以來,我們將長期的研究進程串聯起來,構成了教師重要的教研學習實踐鏈,并不斷回顧與發展,我們有困惑、有頓悟、有質疑、有提升……這一切都表明我們的行動產生了蝴蝶效應。如果此時“把鏡頭拉遠”,我們期待在堅守與改變中,保持“與兒童共同思考”的互動狀態,不斷催生教研的內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