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冰
(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吉林長春 130000)
數學應用意識是一種用數學的眼光,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分析周圍生活中的問題的積極的心理傾向和思維反應。它強調的是自覺地、主動地應用數學,觀察、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是一種精神狀態,屬于觀念、意識的范疇,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重要和有效載體[1]。
《繪制校園平面圖》要綜合運用圖形位置、測量比例和數據收集等知識,經歷設計、測量并繪制完成校園平面圖的學習過程。這個活動源自學生熟悉的學習環境,綜合性強,包含了多個知識、多種活動形式、多種體驗過程以及多種評價方式,學習過程完整,符合六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更有利于激發、促進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筆者從如下五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數學應用意識并不是簡單的“數學+生活”,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和數學化的生活問題,都是經過抽象和簡化之后的。而“真”問題往往是亟須解決的,是伴隨很多現實因素的,需要逐漸抽絲剝繭,然后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數學知識、思想和策略反復地進行思考、分析,最后得出結論,解決問題[2]。
活動的任務是:科學、準確地繪制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東師附小)的校園平面圖。
要求:嚴格按照東師附小的校園以及南北教學樓的形狀和位置進行繪制。
從校園的航拍圖上(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學校校園和教學樓的形狀都不規則,甚至個別地方還有曲線,這無論在測量還是繪制上,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都具有很大的難度。原有的3—4人學習小組不能滿足活動的需要,筆者將全班38人分成了5個小組,并用抽簽的形式給每個小組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紙張,要求每個小組獨立完成測量和繪圖任務。

圖1
為了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夠充分思考和體驗,確保實踐過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本次活動筆者一共進行了4個課時。
按照教學目標和實際需要,設計活動方案是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的。于是,在第一節課中筆者就把這個內容分散、放緩,布置完任務,就帶領學生去操場實地走一走,鼓勵他們先畫一個草圖,回到教室再看一看航拍圖,進而加深印象,在頭腦中形成平面圖雛形。之后,再引導大家思考,并用簡單的文字記錄:(1)繪制校園平面圖大概需要分幾步?(2)量的時候和畫的時候要考慮到哪些細節問題?(3)怎樣做能夠既準確又節省時間?(4)怎樣分工更合理?
然后,全班學生對校園的輪廓、大體的形狀,用什么工具測量,需要量哪些地方(哪些長度可以直接計算),半圓形的墻面需要量什么地方,怎么量、如何分工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討論結束,幾乎所有小組都意識到這個活動很復雜,做好計劃非常重要。通過這樣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詳細、從粗略到完備的制訂計劃的過程,制作預案的活動經驗已經逐漸內化了。這樣的細節會讓學生深深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并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在測量的過程中,學生并沒有急著測量,而是先觀察、思考。有人發現:北樓是軸對稱圖形,可以只量一半;有一些邊長不需要測量,通過計算即可。有了這些想法,可以減少一半的工作量。在測量中,他們互相提醒尺子貼到墻上測更準確;有風的時候排成一條線踩著繩子測量誤差小。還有的小組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與其他小組合作,測量并計算平均值。記錄數據的方式也是各有千秋:有先畫出標準的草圖再標數據的,也有邊測量、記錄邊調整草圖的……這些智慧是學生自己運用六年的學習和生活經驗自己產生的,讓人無限感慨。
畫圖時,大家只知道兩棟樓之間有一定距離,并不能準確確定教學樓的位置。于是,組內就怎么確定位置展開討論。有的小組不怕麻煩直接測量了所有間距;也有的小組選擇補測教學樓和校園周邊所有間距的辦法。測量時,大家又因為過程復雜,而繼續討論,最終確定只要再測量一側間距就可以確定位置。
這是一個二維平面確定位置的問題,對于確定點的位置的習題,學生能做出,但到了真正解決問題的時候就不是所有人能想明白的。正是這些小的細節,無形中促進了學生的空間觀念、數學分析觀念和合情推理等能力的發展。
畫圖時,筆者要求學生根據紙張的大小合理地選擇比例尺,盡可能大地畫出校園平面圖。這是確定比例尺的實際問題,看似簡單,操作起來就會發現我們平時做題都過于理想,現實中確定比例尺遠遠比做應用題復雜。
鏡頭一:能不能用另一張紙在原有的紙下面接一塊?
有的小組用教學樓確定比例尺,畫完教學樓之后校園輪廓必然畫不下;也有的小組只用校園的長確定比例尺,等到畫寬的時候,才發現畫不下。
鏡頭二:紙太小了,沒有合適的比例尺!
選紙時,很多小組喜歡小紙,認為小紙好畫。畫起來卻發現無從下手,有一個小組試了一節課都沒有確定出合適的比例尺,怎么畫都超出邊界。
鏡頭三:這張紙太完美了,正好!
有的小組在繪圖過程中,長、寬分別選擇了不同的比例尺,看似完美,卻隱藏了致命的問題。這些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深入思考,最后大家發現,比例尺的本質是比,圖形按照比例尺放大與縮小,就是要把它的每一條邊都按著這個比進行放大或縮小。至于縮放哪條邊,只是技術上的問題。
活動的過程其實也是試誤的過程,錯誤的經歷帶給學生深刻的思考和寶貴的經驗,所以教師在每個環節都盡可能地設計反思的過程,既是促進學生思考,又是幫助學生總結。
學生們通過探索、研究,科學、準確地繪制出了東師附小校園平面圖,這些作品,雖然有些不是特別完美,但是它們就像一本書一樣蘊含了太多的情感和智慧。筆者想,這場“瘋狂的行動”也一定讓每個學生都有所觸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