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春
(江蘇省泗洪縣教師發展中心,江蘇泗洪 223800)
所謂“問題引領”,是指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創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師生再共同梳理、篩選并改造成一些有利于學生解決且指向本質、涵蓋教學重難點、有層次的數學核心問題。以這些問題為載體,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有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謂“自主解決”,是指教師要按照提出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求解,進而深入探究問題,在自主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建構學生自己的知識網絡,提升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下面,筆者以《圓》的教學為例,談談幾點思考。
在學習新的課程時,教師往往會利用情境式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跟著教師的節奏主動學習。現在很多教學內容都是通過多媒體來呈現的,多媒體可以更立體、更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學生對其很感興趣,但僅僅依靠多媒體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教師設計一些有趣的、指向本質的、涵蓋教學重難點的、有層次的數學核心問題,會使他們產生更強烈的學習愿望,使之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1]。
【教學片段分析一】
師:同學們,大家在生活中都見過圓形嗎?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的?
(在學生們回答完以后,教師在多媒體上顯示出生活中的圓形的物體,如鐘表、圓柱子、杯子的蓋子、盤子等,當學生看到這些熟悉的圓形物體后,會有一種親切感,這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了情感基礎。)
師:那我們大家都畫個圓好不好,自己動手畫,畫完以后,我們比一比,看誰畫的圓更好、更漂亮。
(學生們開始畫圓,大部分都不能畫好。)
師:大家都把畫的圓舉起來,互相看看,你們畫得怎么樣,漂不漂亮?
生1:老師,我畫得一點也不漂亮,畫了好幾次,還是畫不圓。
生2:老師,我也是,已經很努力了,就是畫不好,沒有投影上的好看。
師:很明顯,同學們都在認真地畫圓,但是都沒有畫出標準的圓,這是為什么呢?
在此,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們陷入了思考中。如此學生們就會在教師的悉心引導下努力學習,激發其進一步探究的欲望,他們很自然地想到用畫圖工具來畫圓,這樣就自然地過渡到“圓”的知識教學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經過親身體驗,如此才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作為教師,我們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自己主動去探究、去感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巧妙地設計一些合理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并給予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去探究。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自主探索,并解決問題,最終獲得數學知識和數學學習經驗。
在《圓的周長》這節課中,教師設計了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從中掌握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從而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教學片段分析二】
師: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畫圓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兩個方面的原因——定點和定長,定點就是圓心,其代表著圓的位置,定長為半徑,其決定圓的大小。那么圓的半徑還能決定什么因素?
生1:圓的周長會隨著圓的半徑增大而增長。
師:同學們,這位同學說的對不對?是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還是我來告訴大家答案?
生2:老師,讓我們自己討論,你直接告訴我們答案這樣沒意思。
師:好。那在討論之前還有一個問題,我們怎樣來測量圓的周長呢?
生3:我們可以用一根線來圍住圓,然后把線拉直,最后測量線的長度,就可以知道圓的周長了。
生4:我們可以利用刻度尺來測量,讓圓在刻度尺上滾動一周,就可以知道圓的周長了。
師:那么針對以上兩個問題,大家通過小組合作來研究一下吧,看看圓的半徑和周長到底有什么關系。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清楚兩個問題,一是讓學生自己思考,加深他們對圓周長測量的印象;二是要讓學生知道圓周長和半徑的關系。如此,學生帶著疑問進行學習,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避免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沒有方向。教師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可以在交流、操作、觀察中逐漸梳理概念,進而深刻理解圓周長和半徑的關系。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不斷地積累數學經驗,逐漸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傳統教學中,如果學生找不出問題的答案,那么,教師就會直接告知學生答案。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數學知識雖然來得比較直接,但是學生自己沒有進行獨立的思考,因而數學能力很難得到提高。因此,我們需要用問題來引領學生自主思考,自主理解,并自主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地靠教師的講解。
比如,在做以下練習時(如圖1),這道題要求學生用三角尺和圓規來畫出這些美麗的圖形。當學生看到這些美麗的圖形時,瞬間被吸引住了,但是大家左看看、右看看,卻不知道從哪里下手,沒有一點頭緒。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對于這樣的問題,教師會邊演示,邊講解這些圖形的繪畫方法。學生可能學會了畫這些圖形,但是他們沒有經過思考、研究,能做的就是模仿教師的方法,這樣長久下去,對學生學習經驗的積累、數學能力的提升是有消極影響的。而在教學中進行適當的改變,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樣了。

圖1
【教學片段分析三】
師:同學們,這些圖案漂亮嗎?你們想不想嘗試畫一畫?
生1:這些圖案很漂亮,可是老師這個怎么畫呢?
師:大家一起來研究下這些圖案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
生2:這些圖案都是由曲線組成的,怎么樣才可以畫好這些曲線呢?
師:是呀,曲線怎么畫呢,既然在這一節出現,我覺得肯定跟圓有關系,我們來研究下,漂亮的圖案跟圓有什么關系?在圖案上有幾個圓形,它們的圓心在哪?通過畫圓能完成嗎?
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思路打開了。于是,學生紛紛動手畫起來,“這是半圓,那是另一個圓的圓心”。通過教師的指引,學生都找到了共同點,很快就畫出了漂亮的圖案。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朝著目標前進,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探究,最終解決問題,既讓學生獲得了知識技能,又提升了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問題引領·自主解決”教學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對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有很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