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葉麗
(江蘇省昆山市玉峰實驗學校,江蘇昆山 215300)
簡約的課堂教學不是簡單地將教學內容進行壓縮和省略,而是教師通過簡約的教學設計,為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想象力預留無限的發展空間,為課堂成就豐滿和靈動的學習氛圍創造無限的可能。貫徹小學數學課堂的簡約美,絕不能是一句空話,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主要談談以下幾點想法。
簡約數學課堂的前提是保證整個教學過程脈絡清晰,層次分明,教學設計應該抓住主干展開相應的教學活動,進而解決教學的重難點,使課堂教學主題鮮明,有序高效[1]。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角的認識》這一課時,筆者緊抓由淺入深認識角這一主線,設計了四個環節:聯系實際,感受角;類比歸納,認識角;動手操作,比較角;總結梳理,掌握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了從對角的朦朧認識向具體認識的轉變。
教學情境的導入,肩負著學生掌握新知的重要使命,簡約的情境導入能高效地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已有的經驗。所以,在設計情境時應該圍繞教學目標,并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萬不可將教學情境設計得太過復雜,導致學生應接不暇,擾亂視聽。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在生活中有沒有買過東西,買東西時要用到什么。通過這兩個問題,學生就會回憶起生活中用錢消費的實際經驗,從而對新課內容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所選的題材要有典型性,同時要簡約,關鍵是能突出知識的本質。靈活變化、少而精的題材,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還創造出了充滿張力和能量的課堂。例如,在幫助學生復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一課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例題:王大爺有一塊長方形空地,長10米,寬6米,問題一:如果給空地的四面都圍上籬笆,需要多少米籬笆?問題二:如果他準備用籬笆圍出一個盡可能大的正方形做雞舍,剩下的做菜地,(1)圍雞舍的籬笆一共長多少米?(2)如果把菜地也用籬笆圍起來,至少還需要籬笆多少米?此題以圍籬笆為主題,既使學生鞏固了計算長方形周長和正方形周長的知識,還通過最后一問提升了難度,鍛煉了學生的思維。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更希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們在用題時要巧而活,打破思維定式,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復習《倍數和因數》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題目:找出1、2、3、4、9、13、14、15、18、20中與眾不同的數,并說說理由。在這道開放性的題目中,筆者給學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時間,學生的回答也是精彩紛呈,有的學生說1是與眾不同的數,因為它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有的學生說是2,因為它既是偶數,也是質數;還有的則說是4,因為它是最小的合數,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同時,回憶了質數、合數、偶數、奇數等概念,想出了不同的答案,發散了思維,給課堂增添了光彩。
選題的少而精,用題的巧而活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留給師生更多的時間去互動,從而促進課堂的動態生成。
準確嚴密的問題語言,能使學生快速理解問題的內涵,從而做出思考、判斷。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時,為了使學生掌握從條件想起這一策略的應用,在學生理解題意后,筆者設計了三個問題:(1)你想先根據什么條件解決什么問題?(2)再根據什么條件解決什么問題?(3)題目中的問題解決了嗎?讓學生迅速地把目光先定位在條件上,選出合適的條件解決第一個問題,進而把上一個問題的結論作為下一個問題的條件解決第二個問題。這里利用簡約高效的問題,使學生在無形中掌握了從條件出發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設計是由多個環節構成的,而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過渡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句簡單而巧妙的過渡用語,能牽動學生思維的順延,使課堂教學自然、流暢。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時,對第一環節的猜想到第二環節的驗證,筆者這樣設計過渡語:“同學們知道的真多啊,但這些只是我們的猜想,要想知道我們的猜想對不對,我們還需要一一驗證。”接著學生就全身心投入驗證探究中。
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知識點有時往往不止一個,并且每一個知識點又不是獨立存在的。有時,我們需要先掌握第一個知識點進而才能掌握下一個知識點,所以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每個環節都學得更扎實,適時的小結歸納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教學二年級《認識幾時幾分》時,在學習完7∶15、7∶30、7∶45這三個時間后筆者對看幾時幾分的方法進行了小結:看一個時間,要根據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共同來確定。先看時針剛走過幾就是幾時多,再看分針從12起走了幾小格,就是幾分,這時鐘面上的時刻就是幾時幾分。通過總結看時間的方法幫助學生突破下一環節中區分7∶55和8∶05這一難點。
對絕大部分學生而言,在課堂上主動回答了教師的問題,特別是回答正確的,就會迫切地要得到教師的評價。對于學生而言,這是一種期望;對教師而言,這是一種責任。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恰當評價是至關重要的。在評價時,評價的語言應該真摯誠懇,是非分明,真正發揮評價的魅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思考,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認識分數》時,在通過“折一折”再用涂色部分表示一張長方形紙的1/2時,為什么大家的折法都不相同卻都能表示這張長方形紙的1/2呢?這里讓學生體會只要把這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進而使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在課后的練習中,同一個圓中為什么既能表示出它的1/3,又能表示出它的1/4,還能表示出它的1/8?這里學生通過對比發現,把這個圓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每份表示的分數就不同。這里又為學生在下一環節學習份數的比較埋下伏筆。
學生在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時,從數學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體驗了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根據“分數的意義”這一本質,變換問題,使學生的思維更豐富、更深入。
簡約的課堂背后,有著教師點滴的思考和付出,教師要把更多寶貴的課堂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的思維更加豐富、靈動,充分發揮簡約課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