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仁貴
(江蘇省高郵中學,江蘇高郵 225600)
追求優質的課堂是教育活動的核心主題[1],這應當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目標。無論是一名新教師,還是一名“老”教師,我們都應該時刻反思:我的歷史課堂達到了真正的“高品質”了嗎?
什么樣的歷史課堂才能稱得上是高品質的歷史課堂?標準是什么?每一個人的理解可能不一樣,但通過“有品位”“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實現深度學習,并“將積極的情感、端正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自然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最終達到“立德樹人”[2]的目的,是歷史課堂教學的根本旨歸。
高品質的歷史課堂,應該有良好的教學效果的預期,包括“探索精神、創新精神的喚醒與弘揚,創新能力的發展與提升,創造型人格的生成與確立;應該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這是全部教育智慧的靈魂”[3]。其實一節歷史課是否高品質,學生最有發言權:老師所有的想法、意圖、目標的達成都需要通過一個個學生個體來實現。因此,高品質的歷史課堂,教學應能打動學生,觸發學生的靈感,形成其對歷史事實、歷史事物、歷史現象、歷史問題的獨特的看法、深邃的理解,做到獨立思考、客觀理解。
高品質的歷史課堂,應能促進學生的深層次學習。要通過對現有材料的挖掘和舊有觀念的突破,使課堂呈直線深入的趨勢,突出思考的價值。“讓鮮明的思想、生動的詞語和兒童的創造精神來統治學校的王國吧。學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發展的全部內容和全部性質,都應當建立在這三根支柱上[4]。”教師通過清晰的目標、適量的內容、多樣的策略、恰當的評價等,讓學習真正發生,而且是深度的而非淺層的,是追本溯源的而非浮光掠影的。
高品質的歷史課堂,應當存有獨特的、充滿張力的教與學空間的創設,“向與真正的學習相伴隨的探索精神開放,向很可能導向發現和驚喜的許多路徑敞開”[5]。這個空間既有界限又是開放的,既令人愉快又有緊張的氣氛,既鼓勵個人表達意見又歡迎集體的意見,既尊重學生個體的“小故事”又重視學生集體敘事的“大故事”。“教室雖然有些擁擠,然而立在講臺邊,上著上著,就舒展了,從學生的眼光中,仿佛能看到遼闊的地平線[6]。”高品質的歷史課堂能引發無盡的想象,思緒會飛往遙遠的未來,遼闊的空間盡是夢和詩。
我自揚州大學畢業踏上三尺講臺已有20個春秋,其間有過滿意幸福的課堂,也有過失意悵然的課堂,更有許多記憶漸遠的課堂。近一年來,我在首屆全國青年歷史教師論壇聆聽過張元、林慈淑教授的主題報告,真是攝人心魄、令人回味無窮;品味過李惠軍、王雄等海派、蘇派名師縱橫捭闔、靈動精致的課堂;學習過眾多一線老師的課堂,由江蘇常州中學、如皋搬經中學、揚州中學、邗江中學、江都中學、揚州大學附屬中學的老師等講授。走進別人的課堂、改進自己的課堂。一年來,我拜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朱煜教授為導師,先后在江蘇邗江公道中學開設《經濟大危機》、邗江實驗初級中學開設《文化大革命》、邗江中學開設《鴉片戰爭》、寶應中學開設《走向整體的世界》、寶應安宜中學開設《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等課程,并于近期在江蘇省高郵中學面向全省公開教學活動中開設《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一課。“如果我們想要加深對我們自身完整的認識,我們就必須體驗,然后視體驗結果進行選擇[5]。”知易行難,我夢想高品質課堂的理念能在教學實踐中落地生根,但也深知追尋完美的課堂永遠在路上。
身處教學一線,我能時刻觸摸學生對歷史課堂的感受,歷史于他們而言既好玩也令人犯愁。如果歷史課能古今穿越、海闊天空、生動有趣,學生自然覺得歷史好玩,也可能由此而生敬仰之情,認為這個歷史老師還是有點意思的。如果歷史課從教材到教材,就知識論知識,缺少必要的美感,想想看,僅是煩瑣的年代和人名就能讓學生倒吸一口冷氣,這樣的歷史怎能不讓學生犯愁。“歷史自有其獨特的美感,它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千姿百態,令人銷魂,因此它比其他學科更能激發人們的想象力[7]。”這話說得多好啊!中學歷史課堂,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但我們要警覺不要讓歷史課堂失去應有的詩意,要引導學生找尋歷史的脈絡,體悟歷史,求真求實,努力提升歷史課堂的境界。
我們在課堂改革上走過很多路,江蘇洋思、山東杜郎口、河北衡水都學過,也照搬過、模仿過、嫁接過,走走停停,猶猶豫豫,飄忽不定;接觸過各種新思潮、新理論;也面臨著考試重壓之下歷史學科地位與功能的異化。“我們更多地了解了自我獨特性,我們就能學到展示而非掩飾自我個性的技巧,優秀教學則從中產生[8]。”因此,我們的歷史課堂要有自身的獨創性,體現歷史學科的特色,充實生動的歷史細節,上出濃濃的“歷史味”,“把生澀、枯燥、費解、煩瑣的東西化作新鮮、通俗、生動、簡單的內容,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給學生”[9]。當然,這是需要下功夫的。
總之,一節歷史課如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學生的情緒自然飽滿,那課堂上就一定會出現師生同頻共振、策馬奔騰的感人景象。此時此刻歷史課堂就成了潤澤生命的場所,不可言狀的感動油然而生,這真是一種境界呀!
幾千年前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德爾斐神殿里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將其作為自己哲學原則的宣言。“當我還不了解自我時,我也不能夠懂得我教的學科——不能夠出神入化地在深層、個人的意義上吃透學科[5]。”作為一名教師,無論我們獲得哪方面有關自我的認識,都將有益于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第一,修煉教師的學養與教養。豐厚的學養能夠改變教師的視界和心界,從總體上提升課堂的境界。教師的教養包括很多方面,如教師的教態、儀態、語言的呈現力、表達能力等。全國知名教師、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特級教師李惠軍老師將教師的學養概括為教師的思想力,教養則體現為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呈現力,認為教師只有擁有了豐厚的學養以及精湛的教養,才能將學科知識中的營養提煉出來,更好地傳達給學生。
我曾有幸在江蘇常州中學聆聽了李惠軍老師開設的《秦始皇》一節示范課。對于這一節課,李老師說,關于秦始皇,他講過不下百次,但這次他卻想基于核心素養幾個要素加以滲透,也想超越自己經驗的藩籬,同時也想為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思考帶來些許借鑒或參考。在如何設計這節看似常見的課題上,他糾結了許久,有過許多種想法,卻拿捏不準。為此,一個月來,他重讀了《秦始皇本紀》,重點研讀了李開元的《秦迷》《秦崩》《楚亡》《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也瀏覽了一些相關著述文章,形成了很多想法卻難以自信。據了解,為了《秦始皇》一課,李惠軍老師還特別致函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導師張耕華教授。而張教授回復的信函就達7000余字。李老師的備課經歷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人去體會、踐行。我們只有秉持嚴謹的治學態度,堅持閱讀,積淀學養,研磨教養,最終才能開闊自身的視野和眼界。到那個時候,我們才可能做到俯視或平視教材,居高臨下方能游刃有余。這樣的課堂才能吸引住學生,才能被學生所喜愛。
第二,要有思想,不隨波逐流。歷史教育有著廣大的探索空間,我們要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即使面對一個現有的歷史結論,都要習慣性地開動我們的大腦,更多地發出“是嗎”“有道理嗎”“為什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如何認識的”等反問。通過質疑與追問,至少能夠喚醒學生的歷史意識,讓歷史課堂成為尋求真理的場所,而不是將課堂變成一個個教材結論單向灌輸的場所。
以林則徐為例,在學生的潛意識中林則徐是完美的民族英雄,“由此,一個神話誕生了。一個林則徐不可戰勝的神話,占據了當時許多人的心,并流傳至今”[10]。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客觀全面地看待林則徐這個歷史人物呢?教學中不妨借助于下列材料:
材料一 林則徐在欽差大臣、兩廣總督任上,他身邊至少有4名翻譯人員,每天為他翻譯英文書報,他再將這些資料采編成冊。據此,他知道了英國的地理位置、面積、人口、軍隊、艦船等數據,也得知英國以貿易為立國之本。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材料二 他認為英國人離不開中國的茶葉、大黃等,以“閉關絕市”威脅;認為“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其腿足纏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
——劉大椿《新學苦旅》
材料三 林則徐總不肯公開提倡改革,他讓主持清議的士大夫睡在夢中,他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去與時人奮斗。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材料四 林則徐、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他們“因此被指責為‘潰夷夏之防’、有失國體而受到輿論的強大壓力”。
——雷頤《歷史何以至此:從小事件看清末以來的大變局》
通過上面四則材料的閱讀與分析,學生就可以探討林則徐在認識上的差異以及影響林則徐師夷的原因,形成林則徐集“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與“明哲保身的士大夫”于一體的人物印象。這一矛盾的綜合體恰恰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反映,“林則徐在認識上的誤區是可以理解的,他是和西方接觸的第一位高官,而幾十年后還有很多人還不如他呢”[11]。其實,指出近代先進中國人的缺陷,并不影響其先進。林則徐如此,李鴻章如此,康有為也是如此。只要材料運用得當,學生同樣可以形成豐滿的人物形象,如李鴻章既是“師夷長技的先驅者”,又是“風雨帝國的裱糊匠”;康有為既是“制度革新的引領者”,又是“眾口鑠金的大奸臣”等。同一個歷史人物的熟悉的一面與不熟悉的一面,都能客觀真實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評判、去還原本真的歷史人物。
我們若能善于思考,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就能撬動學生的思維,在真實的歷史中探尋歷史真相,升華歷史情感,提升歷史意識。如此,學生的視野打開了,質疑歷史、探究歷史的能力提升了,這樣的歷史課堂能不被學生歡迎嗎?
第三,選擇與個性契合的教學方式。天性與生俱來,難以改變。正因為如此,每一個教師都有自己偏愛的教學方式,隨著時間的積淀,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學風格。“在學習別人好的教學方式和教育思想的時候,要盡可能學習其中能夠與自己的天性和諧共生的東西[12]。”與自己天性相違背的東西再好,也只能作為一個參考。不同的歷史課堂因教師的個性而顯得千姿百態、搖曳多姿。有的教師娓娓道來、循循善誘,有的教師縱橫捭闔、跌宕起伏,有的教師精致細密、調度自如,有的教師清新活潑、亦師亦友,有的教師神入歷史、忘情忘我。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我們無須盲目模仿,有些教師的教學境界確實非一般人所能達到,但我們也須知,教學也是一種修行。我們需要做的是把自己的特點發揮到極致,這樣才有可能成為學生心目中有魅力的老師。
在探索高品質歷史課堂的道路上,過程是艱辛的,成長卻是豐盈的,也是幸福的。“不管遇到什么問題,我們都要做一個勇敢的問題解決者。只要我們秉承著不拋棄、不放棄的勁頭,合理整合資源,不斷改進,我們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13]。”那就讓我們在原本安穩靜好的心中播下一顆“不安分”的種子吧,學習、借鑒、創新,在歷練中提升自我的教學高度與深度。
[1]李鐵安:《高品質課堂的塑造》(李鐵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2]《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基二〔2014〕4號)
[3]肖川.完美的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42-43.
[4][蘇]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83.
[5][美]帕克?帕爾默.吳國珍,譯.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69-70.
[6]周春梅.一間遼闊的教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
[7][法]馬克?布洛克.黃艷紅,譯.歷史學家的技藝[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9.
[8][美]帕克?帕爾默.吳國珍,譯.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7.
[9]李凱.歷史這樣教:中學歷史教學技能[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6:30.
[10]茅海建.天朝的崩潰[M].北京:三聯書店,2014:148.
[11]任世江.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專題解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334.
[12]魏勇.怎么上課,學生才喜歡[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70.
[13]胡樂樂,編譯.美國人心中最好的老師:美國國家年度教師透視:2005—2016年[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