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蓓蓓
(江蘇省栟茶高級中學,江蘇如東 226406)
在以學生為課堂學習的主體的教學理念下,筆者所在縣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倡導教師構建“真學課堂”,讓每一個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就高中地理學科而言,在引導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中的主體,讓課堂學習效果躍進到更理想的境界中,從而構建“真學課堂”時,建議這樣開展:
就高中地理學科而言,教師在新接班級時就應該直接告知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旗幟鮮明地強調在學習中愿意主動思考、積極分享的學生一定可以有更多的收獲。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適當拋出一些能夠讓學生去思考的問題,并為學生留出一些時間要他們自主解決可以解決的部分內容。
如在學習《地球的運動》時,對于地球運動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等內容,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從教材中找到對應的答案;再如,在學習《城市空間結構》時,對三大基本功能區的主要分布和特點,學生完全可以依據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得出答案。
教師在安排學生自主學習時,必須盡可能基于學科逐步引導,使學生從自主學習中收獲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發現,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明確自主參與“真學”確實對自己的學習有幫助。
當前,很多對課堂生態的評價主要看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情況。教師可適當放手課堂,為學生參與課堂創造更多的可能。教師還可以適當留白,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后還能留意生活,用新學習的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1]。
如在學習“水循環”的內容時,筆者會要求學生參照設計好的導學案回答系列問題:①水循環的環節和類型主要有哪些?②如何加強下滲?③水循環產生了哪些地理現象?學生可通過自主分析和小組合作解決大部分問題。在課堂教學完成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思考人類對水循環的主要影響、水資源的主要類型和分布特點、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等內容,在下一課課前給出5分鐘讓學習小組做展示,深化學習效果。
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開動大腦,利用一切可以調取的資源來解決教師所給出的若干與教學內容關聯的問題。學生會覺得地理所學和自己的生活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科本身的應用價值直接促使學生更樂意參與地理學習。
高中生的年齡特點直接決定了他們特別爭強好勝。教師可樹立愿意主動學習且學習效果較為理想的學生為榜樣,請他們介紹自己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引導其他學生主動完善自我,向優秀學生看齊。
筆者在教學中會按照學號進行考核,對每一個愿意主動分享自己課堂中的發現的學生量化考核,以一個月為單位進行記錄,對表現比較優異的學生適當給予一些褒獎。褒獎可以是口頭表揚,也可以是各類學生報刊,還可聯系班主任在班會上給予表彰。對不夠積極的學生,教師可做細致的個體交流,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幫助他們解決自己在主動參與中存在的問題。
“真學課堂”的有效構建和教師的精心謀劃關聯性極強,教師必須結合學情以設計出便于學生“真學”的教學環節,使學生更大程度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基于學科教學需要,教師可通過課堂相關背景的提供讓學生形成知識的應用能力,在思考過程中強化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優化學習效果。
如在學習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荒漠化”知識時,筆者會通過多媒體提供我國荒漠化最為典型的西北地區的眾多介紹材料,讓學生分別從地理位置、氣候特征、地形地貌、土壤和生物等角度逐一分析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并結合教材找到危害與主要的防治措施。接下來,教師還可以將我國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現象引入這部分內容,讓學生結合前面對荒漠化現象的分析,繼續思考黃土高原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現象的原因、危害和對應的治理措施;思考我國南方的紅色荒漠現象的主要原因及對應治理措施。
在教師的有效設計下,學生融入真實生活情境分析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會發現自己已經可以“獨立行走”,使用地理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地理問題,遇到類似情況時可依據基本思路順利化解問題[2]。
此外,教師較好的教學設計能力離不開自己教學素養的提升。教師必須不斷強化學習和研討,尋求最適合自己所任教的學生的教學環節安排,不斷強化教學反思,促使教學設計得到最大限度的優化,保障教學環節順利推進,并確保課堂學習中更多有價值的生成。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有效思考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真實收獲,而教師的評價激勵學生逐步主動思索。
如在學習高中地理農業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出自己對農業的了解;在教師的多媒體課件展示下,分別說出影響農業的自然、社會經濟因素;引入競猜環節,展示多個實例讓學生分析不同區域農業地域類型及其發展條件、發展方向。這些由低到高的能力要求便于教師引導學生不斷挑戰自己的能力,調動一切資源來逐一解決問題。
在教學時,教師需要針對能力存在差別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確保每一個學生均有機會來展示自己,并對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恰當的評價,以便逐步帶領學生主動參與思考。
教師在對學生評價時,必須使用不同的形式以應對不同的境況,絕不能簡單地蜻蜓點水,否則難以讓學生打起精神來迎接挑戰。
如在學習《大氣環境》中的三圈環流內容時,教師可以讓一部分學生來回顧熱力環流的相關知識以進入學習內容,接下來可讓學生結合教材與導學案嘗試自己繪制不同情況下的全球氣流運動特點,并說出自己的理由。之后,將能夠完整展示自己發現的學校小組稱為“地理學霸組合”,激勵其他同學找到發言同學的閃光點和需要補充完善的地方,模仿《越戰越勇》節目,看哪個學習小組成員能夠成為本節課的“思考王者”。
因為有了競爭,學習小組會在組長的牽頭下合理分工,對教師所給出的問題分塊瓦解,其他學習小組及時補充,教師最后加以完善。案例中的學習內容難度相對較大,單個學生很難順利完整解決,小組成員各自發揮自己的特長,每一個同學在學習中均有任務,最后還可以借鑒他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
當然,在“真學課堂”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基于教學情勢發展做出更多的有益研究一定可以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學生會更愿意主動思考、充分合作、積極發言、及時反思。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確自身引導者的地位,該出手時就出手,幫助學生實現“拐點”的重難點突破,促使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完整、全面、綜合發展。
[1]許大成.真學課堂的實踐建構:以高中政治課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5,(03):82-84.
[2]冒金彬.打造學生個性張揚的“真學課堂”[J].江蘇教育,2017,(0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