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雨實
(重慶能源職業學院 重慶 402260)
隨著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搜集、處理、利用各種信息成了現代社會人們不可缺少的能力。時代的要求促使我們的教學發生了本質的變革。當前,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將課程功能的改變作為首要目標,力爭使新一代的國民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科技、經濟發展所必備的素質。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把課程資源作為一個重要理念提出來,它的提出打破了固有的“教科書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的觀念,而這一觀念的轉變對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對于教師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課程資源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保證,沒有課程資源的支持,再美好的改革設想也不能變成實際教育效果,所以對于課程資源的研究是實施新課程過程中首當其沖的問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效性探索已經逐漸成為各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重點關注的問題。
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它包含的意義極為寬廣,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分成多種不同的類型。如按課程資源的功能特點,可以把它劃分為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按空間分布的不同可劃分成校內課程資源(教材、多媒體、信息平臺)和校外課程資源(例如校外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家庭等);按載有課程資源的物體或存儲和傳遞課程資源的工具,可以把它劃分為文本資源與非文本資源;按課程資源獲得的方便于否,又可分為遠態課程資源和近態課程資源,等等。
整合:是指根據課程與教學目標,選擇、優化不同的課程資源,把這些資源融入課堂教學中,使這些資源都緊緊圍繞目標這個“魂”來展開,而不是以雜亂的形態出現。
教學過程中課程資源的整合:即以《課程標準》為準繩,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采用靈活的方式,從多種角度,多個途徑,圍繞課程與教學目標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
課程改革對課程資源理解的要求由“以知識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能有效地轉變教師觀念,有利于拓寬知識來源途徑、拓寬資源渠道,并且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其進行篩選、挖掘,豐富了課程內容;更新課程資源載體,轉變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習效果,對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具有重要作用。
在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的過程中,能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的資源都是合理的可利用的資源,包括教材、多媒體、網絡資源、科技成果等。多元、動態的課程資源,能為課程提供大量信息,使課程具備更多的專業知識、教學案例、實踐機會,增強課堂效果。
當代大學生樂于并且善于的利用新媒體新手段去獲取知識和信息,整合后的教學資源,內容更加豐富,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進行思考和探索。另外,創設性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推動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通過課程資源整合,課堂變得豐富多彩、生動形象和開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課堂中存在的教學內容滯后、教學手段枯燥乏味等不足。
課程內容豐富、教學手段優化,使得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構建理論和實踐的橋梁,同時,圍繞產學融合、校企合作、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實踐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認知,增強了崗位適應性,實現了現代化高職教育的教學理念。
通過課程資源整合,教師能夠獲取最新的教學理念,同時知識結構、專業能力更加優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水平。
課程資源整合的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何薪等[1]自建的學科服務平臺,并基于此平臺提出了一種課程資源整合思路;柳強[2]介紹了建立數字化課程資源共享網絡、提高教師對數字化課程資源的整合程度、完善數字化圖書館的建設等課程教學資源整合方法;劉海龍[3]等從"互聯網+體育"的角度出發,闡述互聯網在體育國家課程資源整合中的作用與優勢,并對整合道路的發展方向做簡單分析。王沖[4]探索將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的組織管理、資金投入、技術標準、教學設計、內容選擇、輔助支持等各個組成部分和要素,在實現整合的基礎上優化資源結構并形成規模優勢,同時在整合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優質或精品網絡課程資源以保障和提高網絡教育的質量與效益。
在高職教育中,廣大教學工作者積極探索適應本課程的課程整合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育課程、專業課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