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香
(吉林省扶余市肖家鄉第二中心小學 吉林 松原 131218)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小學階段是人形成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重要階段,因此,在小學教育中滲透德育是小學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而語文學科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因素,一篇文章,或是對真、善、美的歌頌,或是對假、惡、丑的鞭撻,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梢哉f,“小學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思想性?!蓖ㄟ^語文學科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是最有效的途徑。 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我不但通過教學給學生傳授知識,而且積極的把德育教育內容有機地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把語文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與德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探索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途徑,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每次講新課時,我都要對學生簡要介紹課文的時代背景。介紹時代背景,可以讓學生了解是在什么樣的一個情況下,作者有什么創作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激發學生對文中人物的敬仰之情,這樣有助于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同時更能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欲望。比如《金色的魚鉤》一文,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歷史故事,但是由于故事發生的年代距現在已經很久遠了,學生很難理解文中人物的高貴品質。尤其是要求現在的學生理解“在這個長滿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边@個典型句子的深刻含義,就更加難上加難。所以,在教學時,我就結合多媒體,用電影《長征》等影像資料,結合一些故事或圖片,生動形象地向學生介紹當時紅軍長征的時代背景,來輔助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知道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來之不易,進而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類似這樣的文章都可以從介紹時代背景入手,這樣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收效明顯。
文章題目既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課文思想內容的凝煉。所以說,抓住題眼,揭示課文內涵,既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達到學文悟“道”的目的。比如,在教學《聰明的華佗》一文時,我就抓住“聰明”二字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說華佗是聰明的孩子?同學們帶著問題認真閱讀課文,認識到媽媽送小華佗到藥鋪學徒,他巧妙解答了師傅的考題,師傅高興地說他當徒弟的故事,點出華佗是一個極其聰明的孩子。通過這個故事的介紹使學生懂得,遇事要向聰明的小華佗學習,沉著冷靜、開支腦筋,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達到預期的思想教育的目的。
朗讀是學好語文的關鍵。“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讓學生朗讀一些聲情并茂、文質兼美的課文佳作,有利于學生們體驗祖國文學的音韻美,加深對課文內容、思想情感的品味,并能培養學生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比如,課文《爬天都峰》,這篇課文主要是通過描寫一老一少在攀爬天都峰過程中一言一行以及相互之間的對話,告訴讀者要善于從他人身上發再優點,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培養自己在困難面前不回避、不畏縮、奮發有為、知難而上的品質。教學時,我就引導學生認真朗讀課文,通過朗讀理解詞語,讀懂每句話,以此來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關鍵是抓住“我”去爬天都峰前后的思想變化,使學生受到教育。讓學生們明白,天都峰不在我們身邊,不可能到天都峰一比高低,但重要的是學習作品中人物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精神,并把這種精神落實到自己的日常行動中,這是很重要的。
作者寫文章都有其創作動機,或者想闡明某個觀點,或者想抒發某種情感,或者是要說明某個道理等等。不過這些內容都不是非常直白地就表現出來,而往往是深深蘊含在課文的一字一詞之中。因此,教師要想讓學生能深刻體會文章的用意、接受品德教育,必須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上下功夫,進行“有機滲透”。要把思想教育貫穿于教學全過程,貫穿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中,從引導學生“讀文”入手,進而達到“悟道”的目的,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離。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無處不在,滲透的途徑很多。它不比思想品德課那么直接,它是蘊含在語文教學的始終。文章的題目中,文章的字里行間之中,文章的反復誦讀體會之中等等,就要看教師如何去發現、怎么去挖掘、怎么去利用?!芭娜刖场?,只有深入課文之中,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點,把握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對其進行德育滲透,滲透到語文教學活動中去。通過課文中所刻畫的一個一個鮮明的藝術形象,一件一件具體翔實的事例,使學生從思想情感上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在理解與表達能力提高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