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文 佟玉英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在現如今飛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建設專業化的教師隊伍,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已經得到教師教育界與社會的共識,甚至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的法律都規定教師是專業人員,要求對教師進行專業化教育。
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保障,也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專業化讓教師達到國家規定的學歷和標準 、作為教師必備的教育知識與能力、職業道德、教師資格等等,教育專業化的實質和內核就是對教師系統專業的訓練,使其形成的專業體系更加完善,專業化技能得到增強。
結合終身教育理念,可以將“教師專業化”定義為: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在在專業的組織中以終身的教育專業訓練,習得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實現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逐步提高自身從教素質,成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的過程。
在早期主要采用提高教師專業化的策略是群體的專業化策略,其致力于使全體教師的素質以及專業化水平有所提高。它的內在蘊含著兩種不同的取向:其一是指工會主義取向,它期望得到整個專業社會地位的提升;還有一種是專業主義取向,它強調教師入職的高標準。不論是其專業化取向是哪個,在教師整體的的專業化進程中,教師的專業組織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影響。所以,教師群體的專業化階段又可以稱之為“組織發展”階段。
伴隨著教師專業化的理論研究方向從教師的整體專業化轉變到教師自我修養的專業化,更加注重教師個體的主觀性。也就是說,以往哪些對教師的所謂的“專業特征”的界定即對單個學科知識的掌握以及必要的教學技能以外,還必須擁有一種“更加廣泛的專業特性”,那就是:有能力教學實踐過程中自我反省、通過向其他教師學習以及在更優秀的課堂中提取自己所缺乏的知識和技能技巧以此實現更加專業化的發展。由斯藤壕斯的“教師成為研究者”到挨利奧特的“教師成為解放性行動研究者”,我們能夠得出強化教師獲得專業自主和發展與對教師的專業化程度更高的要求。
教師專業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通過建立切實可行的機制,才能夠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為此,美國的有關部門不僅關注和重視教師專業化的發展,還存在政策、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強調了權力與義務。
美國對教師的要求見于其有關部門提出的“應具有綜合的知識和能力”方面。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于1983年在報告《國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中,明確指出了公辦學校教育質量提高的必由之路,那就是教學專業化。卡內基育工作小組在1986年公布了題為《國家為21世紀的教師作準備》的報告,霍姆斯小組在同年發表了題為《明天的教師》的報告。 這兩篇報告都表達了想要改進教育、教學質量,教學工作的專業化地位要放在首位,其次要確立衡量其專業性的標準,并且加強對教師上崗的篩選,改善教師整體專業化素質不高的局面。使培養出合格且優秀的教師變成了教師教育的范疇,只有教師更加專業,教學效果才能得到顯著提高,才能確保未來學校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能有顯著的提升。美國的有關部門為了實現推動教師專業化的進程、保證專業知識的完整性的目的,在素質層面上對教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提出教師必須具備的四種知識能力,即教師的普通知識、自我知識、教育知識和職業知識,旨在要求教師具有綜合的知識能力。
政策方面自由放任政策是美國的一個政策方面的傳統,其州和地方政府掌握著多數高等教育以及教師教育的權力。即便是美國與1983年發表的《國家在危機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以及兩份有關于教師教育的改革報告《國家為培養21世紀的教師作準備》、《明天的教師》的發布者依舊是民間機構。除了《國家仍然在危機中》,90年代以來發表的重要教師教育改革文獻還有:美國聯邦政府的《1999年法案:向所有兒童提供優質教育》、由美國全國科學促進協會發表的《科學教師師范教育改革建議》(1998年)、美國全國教學與美國前途委員會的《什么最重要:為美國未來而教》(1996年)、美國教師教育院校協會的《美國教師教育院校協會——評估標準2000》(1998年)和《霍姆斯小組第三次報告》(1995年),等等 。但15年來美國在這方面的改革進程和效果卻不太令人滿意,這就使得聯邦政府不得不出來改善局面。克林頓政府于1994年在《中小學教育法》和《美國2000戰略》中加進了教師教育改革由聯邦政府資和支持的內容,三年后教師教育再次得到重視,克林頓將改善教師教育,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列入美國十大教育發展目標之一把教師教育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教師教育和選拔的相應撥款也因此而提高。
教師專業化除了要依托政府在政策、法規等方面的支持,同樣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經濟保障,使教師的專業發展進程得到有效的保障。美國克林頓政府1994年在《中小學教育法》和《美國2000戰略》中加進了聯邦政府資助和支持教師教育改革的內容,1997年克林頓又在國情咨文中將教師和教師教育提升到事關“美國前途與未來”的新的高度,將改善師范教育和教師隊伍列入到美國師大教育發展目標之一,并以此加大聯邦政府對教師教育和招聘合格教師的撥款。1999年聯邦政府教育預算中用于“為貧困區招聘教師”“為改善小學生閱讀而培訓教師”“為改善少數民族和移民的雙語教學而培訓和增加教師”“為進行小班教學增加教師”的款項支出就已經高達6億美元,用于教育研究和推廣的經費也從1998年度的4.31億美元增加到6.89億美元。美國教師專業化的發展能夠持續進行同樣得益于這些財政上的保障。
中國的教師同樣“應具有綜合的知識和能力”,我國教師主要由專業的師范類院校培養,但隨著高等院校的不斷發展,師范類院校也較之前有所擴招,畢業生數量有了很大的增長。但是,師范類院校的固有模式是為中小學培養教師,綜合能力的培養和綜合型大學的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并不是相同的側重點。綜合型大學雖然沒有專門的師范類專業,但是綜合性大學有教育學一級學科帶領下的教育學院和各基礎學科專業,教育學院具有完備的教師教育資源與專業的教育學前沿研究,基礎學科具有師范類專業不具有的精深性與專業性。新高考將大學生源的選拔賦予了多元化的選拔方式,這對考生是一大考驗,同時對高級中學的老師也是一大考驗,并且對教師的考驗是深遠持久的。他們要持續面對不斷的變革,此時,綜合的知識和能力就尤為重要了。
目前來看,很多老師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過度依靠課內教材以及課外參考書籍,機械地參考書中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沒有自我思考和再加工。導致學生不能真正的吸收老師傳達的知識而是機械的去理解教科書中的知識,這跟學生直接學習教材沒什么區別,這些教師失去了他們的專業自主的核心——“教師專業自主權”。
可見,教師專業化進程不僅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靈活而具實有效的專業實踐知識,還應該有高度的教學自主,有專業自主權利,特別是要有個性化風格 從美國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現狀中,我國應該受到一些重要的啟示。在新高考改革的影響下,選拔學生需要多元的標準,對教師的培養也需要多元化,教師教育一旦被賦予了自主的權利,將非常有利于教師隊伍的多元化建設。教師隊伍的建設是教育發展改革的重中之重,它關系到了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人力來源。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始終保持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將直接影響到國民素質的提升。在這種意義上來說,一個國家將教師教育上升到怎樣的高度都沒問題。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教師教育事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隊伍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與教師教育起步較早的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多不足。
教師對學校辦學的有效性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開展高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進行課程改革或新教材推廣才有了可行的推動者。學生的家長及全社會都希望有高素質的教師教育下一代。所以,全社會應當關心和支持教師職業。如何穩定教師隊伍,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不單單是教育行政部門的事情,國家和政府機關部門也應該去提高對教師專業化的重視程度,在財政方面給予適當的支持并且合理分配,爭取做到把錢花在“刀刃”上,在法律法規上完善對教師專業化的保護,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改變現有的教師專業化落后的狀態;在師范院校招生和分配上采取必要的優惠政策,比如提高優惠待遇鼓勵更多的師范大學畢業生去西部和邊遠農村地區任教,改善農村及偏遠地區的教師隊伍落后的現狀。全面協調可持續完善教師職前教育和在職培訓體制,提高教師教育的效度,真正造就和長期保持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強大中國教師隊伍,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