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圓圓
(江蘇省海安縣雅周鎮王垛幼兒園,江蘇海安 226600)
《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和幼兒一起通過戶外活動、參觀考察、種植和飼養活動,感知生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以及生長發育、繁殖和死亡的過程。” 在自然教育理念觀照下,我們嘗試開展以幼兒為主體,教師、家長共育的“親親種植”活動,實現幼兒自然生命不斷成長。
“自然教育”的幼兒種植活動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多主體的活動。“自然教育”是指讓幼兒獲得多方面的自然活動經驗,促進幼兒發現力、探究力、反思力的發展。“親親種植”活動,即師幼(教師與幼兒)、家幼(家長與幼兒)從本土資源出發,根據季節特征,積極展開種植活動。在活動中,讓幼兒親臨其境、親近植物、親自管理,從而親眼看到、親身經歷。
當下的幼兒,往往被現代電子玩具、現代教室、水泥操場、塑膠操場所包圍,孩子們缺少親近自然的機會、場所。某些幼兒園,種植園的面積不到十平方米,這些種植園里的植物,更多的是幼兒的觀賞對象,而種植是大人的事情。這樣的幼兒園種植不利于幼兒活動經驗、自然經驗的增長。種植不是幼兒額外的事情,種植是幼兒活動、幼兒經驗發展的應有之為。“親親種植”讓幼兒親臨其境、親近自然、親身實踐。“親親種植”是一種有溫度和有情感的活動,幼兒在“親親種植”過程中收獲的不只是能力和知識,還有情感和態度。
在種植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幼兒親身去看、去觸摸、去聆聽、去觀察、去探索。為此,教師要賦予幼兒種植探究的時間,開辟幼兒種植探究的空間,讓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看、聽、摸、嘗、聞、記、說等。通過種植活動,生成幼兒個性化、多元化的種植經驗,讓幼兒感受、體驗到種植活動中所蘊含的科學性。通過幼兒多感官地參與種植活動,解放幼兒的手腦,培養幼兒樂于發現、實事求是的探究品質。同時,引導幼兒親自管理,對自己種植的植物進行打理,包括澆水、施肥、個性化記錄等。如此,關注植物的生長過程,留下自我的探究蹤跡。
在親身實踐中,幼兒能夠展開主動的表達、質疑、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親身投入、親享經驗。在種種管理中,幼兒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比如,在種植黃豆的過程中,幼兒會驚喜地發現,黃豆發芽了,黃豆苗長高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彼此之間展開交流、互動,讓幼兒分享彼此的發現、經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的表現,評選出測量小高手、植物小衛士、灌溉小能手等。不斷激勵幼兒的種植熱情,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學中創。親親種植活動為幼兒開辟了一個實踐基地,讓幼兒和植物、土地、自然零距離接觸,激活了幼兒的興趣,舒展了幼兒的生命。
種植活動是幼兒園常見的一種自然活動形式,是幼兒與綠色植物相互交往的過程,也是幼兒對植物進行初步認知的過程。種植活動涉及數量、測量、空間、協作、規劃、表現、責任感、任務意識及審美等多方面經驗。基于自然教育的理念,親親種植活動彰顯了幼兒的生命實踐活動。
在幼兒種植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開辟“種植區”,創設適合幼兒交往、探究的種植環境,在幼兒種植區域內投放種植材料,引領幼兒探究、發現植物生長的秘密。首先,要合理規劃種植空間。在整個幼兒種植園中,我們以班級為單位,設定種植空間。在班級種植園地里,我們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規劃種植空間。為了拓展幼兒有限的種植空間,我們引領幼兒科學規劃,變平面為立體。通過搭建架子,方便藤條植物生長。同時,我們讓幼兒從家中帶來了各式各樣的廢舊瓶子、廢輪胎、蛋糕盒、食用油瓶等,種植一些季節性的植物。這樣,有限的種植空間被無限地利用,同時還點綴了環境,正可謂“一舉兩得”。其次,要為幼兒提供一些簡單的種植工具,比如小鍬、小鋤頭、小型的澆水工具等。借助這些工具,教師和幼兒一起松土、培植、澆水,促進綠色植物的生長。
種植是一種實踐活動,要讓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獲得切身的體驗、感受。筆者在引導幼兒種植活動中,首先,讓幼兒進行種植前的準備,包括種植的植物、種植的工具,還有種植的方法等。比如哪些植物適合用播種法,哪些植物適合用扦插法,哪些植物適合用壓條法,還有哪些植物適合用分株法,等等。通過對方法的滲透、啟迪,讓幼兒做種植活動的主人,發展動腦、動手能力,體驗勞動的艱辛和種植植物的不易。其次,引領幼兒設置種植內容。結合幼兒家庭中的種植資源,我們讓幼兒種植山芋、玉米等農作物,種植茄子、辣椒、柿子等蔬菜和水果。這些植物的種植,讓幼兒還能享受收獲的喜悅。再次,我們引領幼兒制訂詳細的種植計劃,因為植物有著很強的季節性、地區性,我們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比較、討論,讓幼兒探究其成長秘密。最后,我們舉行家園共育活動,讓幼兒在家長的陪伴下進行種植。因為幼兒的家長有著豐富的種植經驗,有了家長的參與,讓孩子們的種植活動更具實效性。如果孩子有不明白的地方,不僅可以向教師,也可以向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或者別的家長請教,比如如何挖土、播種、埋根,如何注意種植間距等。由此,種植園成了幼兒與同伴、教師、家長間多向交流、互動的場所。
種植園的植物的生長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經常照看、管理。在自然教育理念下,幼兒不僅要參與到親親種植活動中來,還要參與到親親種植管理活動中去。從種植計劃的制訂到種植活動的開展,從種植活動的開展到種植植物的照看,這一系列種植過程,有助于培養幼兒觀察、記錄、比較、分析等能力[1]。對種植園的植物進行管理是一個精細的活兒,需要教師每天安排合理的實踐,帶著幼兒去澆水、修剪、捉蟲等。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逐漸感受到植物生長的差異,哪些植物凋零了,哪些植物才剛剛開始生長,等等。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猜測、思考,為什么植物的生長有這些差異?這些生長差異是因為什么?孩子們還會主動記錄,拿出軟尺進行測量,拿出放大鏡進行觀察等。這些,都是幼兒科學精神的萌芽。在管理活動中,幼兒還有一些果實的收獲,能夠享受豐收的喜悅。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將種植與其他活動結合起來,比如可以用《好吃的蔬菜》教育幼兒多吃蔬菜,注意維生素營養;唱《炒小菜》,將音樂、舞蹈與種植結合起來,等等。由此豐富幼兒的課程文化,發掘幼兒種植活動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
幼兒的種植園地,是幼兒熱愛的小樂園。通過親親種植活動,幼兒的收獲頗豐。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但參與種植,更參與管理,他們不僅獲得了知識,提升了技能,更為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種責任感。親親種植活動從幼兒主體發展出發,讓植物充盈著幼兒生活的每個角落,讓植物伴隨著幼兒的生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