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顯清
(重慶長壽區第二實驗小學校,重慶 長壽401220)
“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教學內容是二年級學習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表內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況,而這部分學習內容主要是研究“分后還有剩余”的情況,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以往的計算教學往往只重視算理、算法以及計算技能的訓練,強調計算的速度和結果,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以及情感體驗,忽略了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造成課堂氣氛無聊,使計算教學變成枯燥的訓練。俗話說: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習,有興趣才是自覺學習的最大動力。當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油然產生時,就會使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就愿學、愛學、樂學。針對低年級兒意的身心特點,我在設計教學時,以“有趣、有效、有用”為宗旨,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1、提出問題
師:在學校組織的科技知識競賽中,丁丁和小組的其他3個小朋友齊心協力,贏得了冠軍。老師獎給丁丁8支鉛筆,丁丁想:這8支鉛筆可不是我一人得來的,我要分給小組的同學,讓大家分享勝利的喜悅。可是,怎樣分才合理呢?
2、創設情境,請一學生上臺實物操作。
3、小組內用圓片代替鉛筆,共同操作,并在組內說一說平均分的過程。
4、媒體演示分的過程。提問:8支鉛筆分得怎么樣了?(每人2支,分完了)
1.教學例1:通過平均分來理解余數的含義
(1)師;丁丁媽媽知道了非常高興,買了一些草莓獎勵他們,我們來幫丁丁媽媽分一分·好嗎?
(2)出示媒體:14個草莓,平均分給4人,你會分嗎?學生用小圓片代替,在組內試著分一分,再匯報交流。
問;你們在分到余下2個時,為什么不繼續分了?
學生:余下的2個不夠每人再分一個了。
(3) 學生嘗試列式、正確讀出算式,并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稱:
正確讀法——嘗試讀、齊讀、個別讀。
知道算式中每一個數的含義——學生自愿交流、相互補充。
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稱一一學生自愿上臺當小老師講名稱。
(4)觀察比較:8÷4=2,14÷4=3………2兩道算式,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另一種分后有剩余,但不夠再分。
揭示課題:有余數的除法
1.小組活動
分小棒游戲:11根小棒,平均分給幾人,每人分到的小棒要一樣多,可以怎么分?算式怎么列?
2.圓一圈,列算式,寫答案
1.游戲激趣:(出示媒體)
師:小朋友,為迎接國慶,馬路兩邊掛滿了氣球,漂亮嗎?現在我們一起來做一個猜氣球的游戲,聽好了,男同學猜左邊的氣球,女同學猜右邊的氣球,兩邊的氣球像前面這樣一直掛下去,第18個氣球各是什么色?(學生回答)第39個氣球各是什么色?(學生猜)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的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興趣是對學習內容的一種力求認識的傾向、伴有積極的情緒色彩。所以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導入這一階段時,我不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情境,而是聯系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編成一個“小丁丁一組競賽得獎,與小朋友平分獎品”“媽媽知道了這一消息,非常高興,買了一些草莓讓我們幫助分一分”等學生感興趣的故事,讓學生從熟悉的現實生活出發,凸顯有余數除法的現實意義,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開展學習,在現實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
意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家維多里諾認為,學生通過團體游戲引起興趣,可激發學習責任感。只有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把學習文化知識當作玩游戲一樣,他才能體會到學習知識的快樂,從而樂于學習,在教學中,我創設了“猜氣球“的游戲情境,讓學生猜一猜教室里第18個、第39個氣球各是什么顏色(氣球按一定規律排列),老師為什么猜得這樣快等等,通過此環節,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思考,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讓學生運用“余數”知識揭開“氣球”中潛伏的小秘密,使學生由“學會”轉化為“會學”,從面實現認知上的飛躍。
教育的目的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展,而強制性的教育,也容易扼殺兒童學習的興趣。現在的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愿意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吸引”,就是“使兒意樂于學習,使他們樂意參加到教師和兒童共同進行的教學活動中來。”在學中,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將教學中存在的師生關系,變成了“我們”的關系。重視情感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想方設法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護學生的自信心,這對培養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作用,同時我也會更受鼓舞與鞭策,在教學上更加精益求精,達到師生互動的正效應。
承認個體差異,堅持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要形成對學生的全面的正確的評價,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應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重的原則,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尤其是對后進生的評價,其形成性評價尤為重要。通過對其學習情感、習慣和態度等方面的評價,肯定其取得的點滴進步,并指出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