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萍
(貴州省貴定縣特殊教育學校, 貴州 貴定縣551300)
引言:有研究者認為,小啟智生的對于數學的認知就是加法和乘法的總和,而乘法則是建立在加法基礎之上的高層次的數學認知結構,也是最重要的結構。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啟智——開啟智慧的法門,教育、引導啟智生對于乘法有一個初步認識有其獨特的重要性。本文則是基于這個重要性,淺談啟智乘法教育。
亦如引言所言,乘法是在加法的基礎上進行的。而在學習乘法之前,我們需要對加法基本掌握。由于筆者本身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在上乘法第一課時“言簡意賅”地講述乘法的定義和意義等文字性活動是行不通的,既缺乏趣味性,又沒有多大實效(缺乏實踐,沒有實際經歷與相同感受,因此缺乏相同高度的理解,不會產生相同的共鳴)。因此我們需要媒介——數數活動,通過動手操作活動,結合教科書提供的具有“相同加數的和”的實際情景,積累幾個幾個地數的活動經驗,以游戲活動的形式把啟智生從現實世界引向符號世界,幫助啟智生理解乘法算式中的每個數的意義,進而理解乘法的意義。這一活動不僅是理解數概念的基礎,也是理解四則運算的有效途徑。
有了啟智生通過數數活動對乘法有了初步的印象與認識,接下來就是要對乘法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此時可發(fā)揮小組的機能,通過小組對乘法算式共同的探究和集體的討論,不僅可以實現小組成員間的優(yōu)劣互補,實現共同進步;又可以增強啟智生對乘法算式的印象,集體感受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的區(qū)別;還可以幫助啟智生的與人相處,增強其集體榮譽感和小組凝聚力。
記憶對于一些智力水平不高的特殊啟智生而言還是很有難度的,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難題。因此,在給啟智生上這部分的課時,首先要注重對口訣的由來進行專門的講解,先幫助啟智生理解口訣,進而進行記憶是要輕松許多。其次,在講解過程中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多舉實例,聯系啟智生的日常生活,包括玩具、食物、動物等,通過鮮活的例子幫助記憶。根據筆者這些年的教學經歷和自身的經驗,往往都是先想到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之后抓住事情之中的細節(jié),勾起自己關于事物的記憶。再者,編織口令,進行對口令的記憶。根據啟智生的生理特質運用課堂口令組織教學,能有效地把啟智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聽課中來,調動其積極性。
復習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勢,有機結合趣味游戲、小組活動等,鞏固學習成果,使學習內容更加扎實;對于學習能力更強的啟智生而言,復習亦可溫故而知新,加深對原有乘法知識的理解,還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加深對其他算法的理解,融會貫通,并且可以鍛煉記憶能力。
英國教育學家約翰·洛克曾經說過:“老師的巨大技巧就在于集中于啟智生保持啟智生的注意。”啟智生因為自身注意分配和控制能力較差,穩(wěn)定性不強,更易分散。這里便需要老師的趣味課堂和趣味教學發(fā)揮作用。老師需要在課堂上增加與啟智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以保持他們的學習興趣。
只有有趣味的課堂,才能成功吸引住孩子,才能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收獲。
實踐,即為通過自己的力量的親身體驗。啟智生天性好奇、好動、好玩、好探究,這便是我們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的有利條件,強調啟智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地位,使其手動、口動、腦動、心動、情動,最后達到開悟啟智、明理求真的目的。單單只是簡單的、傳統(tǒng)的老師授課的課堂往往不能很好的誘導孩子去學習,機械式的死記硬背,缺乏動手感知的教育模式只會讓啟智生喪失對乘法學習的興趣,最后適得其反。
首先,反復的訓練能增加啟智生對乘法的熟練度,再在反復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理解和屬于自己的小技巧。其次,在課堂實踐的基礎上,啟智生可以在當時的情況下對乘法進行大致的掌握。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缺乏后期的及時鞏固,啟智生對乘法的掌握會逐漸消退。這些都需要老師在上課期間進行樣式多樣的訓練,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前時期,啟智生缺乏的往往就是對乘法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們需要綜合引導,先激勵他們實踐,引出他們的學習興趣。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考慮啟智生之間的個人差異——對于表現欲望較強的啟智生需及時肯定,多多獎勵;對于表現內向的啟智生又需給予更多鼓勵,必要時可以一起實踐。接著,又需保護他們對乘法學習的自信心。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保持寬容的心態(tài),不吝嗇自己的贊賞和獎勵,又正確地看待啟智生的錯誤,進行正面的指導和鼓勵。
低年級啟智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啟智對乘法的初步認識正是這一階段應該做的事。筆者認為正是大部分啟智生只是應試地背誦乘法口訣,但對于乘法的意義并不了解,更不清楚乘法是怎么產生的。而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教學中,教師并沒有發(fā)揮他們的主要作用。教師真正應該做的是尊重啟智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啟智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從具體到抽象,積極引導啟智生溝通相同加數連加與乘法之間的內在聯系,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再進行解釋和應用。這才是啟智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