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美
(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縣玉龍中學,云南,麗江 674100)
自94年中師畢業從書教,一直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工作,近幾年因工作調動,開始了專職語文教師工作生涯。葉老曾說過“國文是語文學科,在教學的時候,內容方面不容忽視,而方法尤為重要。國文的涵義與文學不同,它比文學寬廣得多,所以教學國文并不等同于教學文學”。這才斗膽有以下小議。不敢說是至上法寶,但它是本人在20余年的語文學科教涯中收獲的些許拙見。
教學小學語文學科實則是對學生對自己祖國文學的一種最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核心,而作為智力核心成分的思維能力,它是認識的理性階段,每個人認識世界的活動不只限于認識世界的現象,而且要深入到本質和內在聯系。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由經驗型走向理論型,由形象思維過渡到邏輯思維的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在教師“我待學生如初戀,學生虐我萬萬千”的不斷感嘆中磨合而成的。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指導學習語言、組織語言,語言離不開思維,思維離不開語言,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實現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契訶夫認為:兒童有一種交際的需要,他們想把自己的見聞說出來,與同學、老師交流。因此,我們要給學生“說”的機會。曾經,有幾年,我總會在課前五分鐘或課堂結束前五分鐘讓三四名學生輪流上臺進行主題演說,讓她們表現自我,吐露心聲。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我總會對某個詞或某句話或某個見解予以大力褒獎,從而激起學生“說”的愿望,如此,在說的過程中逐步培養一并提高了學生的思維。
學生的發展有個體差異性,故在作業布置中,我常常依據各個層次學生不同的思維水平與能力,設計不同程度的作業要求,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長。我玉龍中學小學部雖美其名曰為玉龍縣唯一的城區學校,然學生差異較大,有城區非農戶口,也有來自高寒山區的務工子女;有本地的學生,也有外省來麗經商、拾荒者子女;有父母知識高深的,也有父母未曾接受義務教育,甚至從未讀過書的;有離異家庭的孩子,也有留守兒童……林林總總,五花八門,也于是,學生層次參差不齊,良莠不一。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工作特別是語文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所以在作業布置方面,總要大傷腦筋。作業只有分門別類地進行布置,才好實現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進展。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個好的結尾,不僅有助于激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與愛好,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概括、理解、掌握好當堂所學知識。因此,在多數課文的教學結束時,我總會給學生留一段空白,讓她(他)說或寫自己的所思、所感、所議。既激起寫作欲望,又訓練了學生拓展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注重學生詞匯的積累,不滿足但從未囿于課本上的積累,我總是鼓勵學生走出課本,遨游課外讀物。避免學生趨于應付,還特意布置了課外讀書筆記,積累好詞佳句,寫內容簡介,寫自己感想。且發動學生大力背誦,不僅背課文中的精彩段落,也背誦課外讀物的精華語句:背現代文,也背古詩詞,不是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呤詩”嗎?如此在培養記憶能力的同時也注重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寫作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好多學生的思維都落入一個俗套,陷入一個怪圈,而缺少想象力。為此,我常要求學生用五六個詞編寫一段話或編一個故事。有時出示一個開頭,讓學生續編故事。有時候,出示一幅圖畫,讓學生看圖說一段話或寫一個故事。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放開思路說,自己所見、所思,抒發自己所感所悟。往往這個時候,學生思維天馬行空,不受限制。既培養了想象力,也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
當然,語文教學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使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其途徑與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其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與發展過程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生的成績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有充分的信心與耐心靜候萌芽、長葉、伸枝直至花開,同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地進行探索與研究,讓學生更盡情地徜徉于書山與學海中,從而有絢爛綻放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