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平
(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直屬機關幼兒園, 安徽 池州市247200)
引言:開展音樂學習和欣賞的基礎條件是擁有一定的樂感。樂感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它不是寫在教材中或者樂譜上的內容,而是一種心理活動。同時,樂感的培養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循序漸進的訓練。幼兒的可塑性強,所以在幼兒音樂教學中,基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能夠有效開啟孩子的樂感。
音樂作為一門聲音藝術,需要幼兒在欣賞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聽覺潛力。由此可見,開啟幼兒的樂感,聽覺的影響力非同小可。首先,教師應該嘗試為幼兒打造舒適的音樂學習環境。例如,精心選取一些樂曲進行播放,尤其是輕音樂和古典音樂。幼兒每天聽到這些音樂,才能夠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真正的熏陶。這也有助于他們今后在聽音樂的過程中能夠分辨不同風格的樂曲。在傾聽音樂的過程中,能夠分辨出不同的音響材料,比如動物聲音、流水聲音等等。在逐漸辨別樂曲旋律的不同、音量的大小、音色的質量等過程中,提升聽覺的靈敏度。因此,需要在日常音樂教學中,開展視唱練耳的訓練,已開發幼兒的聽覺能力。
培養幼兒的樂感,首先需要讓他們對音樂節奏有一定的感知力。因為節奏就是音樂的靈魂,并且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存在許多的音樂節奏。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感知節奏。比如,常見的兒歌:“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歌詞和旋律都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在學習這首兒歌的時候,讓幼兒感知其中的節奏。再比如,《夢之船》是一首三拍子節奏的歌曲。在實際教學中,結合歌曲所營造的意境,利用打擊樂器進行伴奏學習。通過打擊樂器,幼兒能夠更加容易感受到其中的節奏感。從而,幼兒能夠在傾聽音樂、表現音樂中增強樂感。所以,教師可以將孩子們分為幾個小組。小組同學們分別使用不同的打擊樂器,包括雙響筒、木魚、手搖鼓等等。每組幼兒在教師的鋼琴下,嘗試配合節奏進行這首樂曲的再現。由此,幼兒能夠在實際操作中體會樂曲的豐富情感,并提升音樂學習興趣。
其次,教師可以讓幼兒進行歌唱來開展音樂學習交流。因為幼兒所處的年齡階段,更容易理解簡單易懂的兒歌,但是對于樂曲旋律中的復雜情感很難理解。但他們能夠感受到一首樂曲所以營造的氣氛。因此,在學習唱一首歌的過程中,再加上教師的適當引導,能夠自然而然明白歌曲中的情感。教師可以選取一些輕快活潑的歌曲,但又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從而,幼兒能夠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理解音樂情緒,提升音樂感知能力。比如,學習唱《愉快的勞動》、《祖國媽媽》。在哼唱音樂的過程中,加強音樂記憶力,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培養樂感。
當然,幼兒的額學習能力和音樂素養都是具有差異性的。但是只要通過有計劃和有目的的后天培養,便能夠產生積極的結果。所以,提升幼兒的音樂樂感,教師需要引導孩子逐漸提升音樂理解力、發揮音樂表演潛能,并嘗試歌唱曲子。
如果幼兒很難理解一首歌曲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他們會感覺學習起來十分吃力,從而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因此,在欣賞和學習一首歌曲之前,教師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耐心地向幼兒說明歌曲的創作背景和所表現的意境,以及想要傳達的思想感情。例如,《小燕子》這首兒歌。向幼兒講解,它是一首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五聲音階歌曲,所以歌詞非常質樸和朗朗上口,旋律十分動聽。同時在讓幼兒演唱的過程中,引導他們用一種面對家鄉變化的真摯感情去演唱。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發揮幼兒的想象力。首先,向他們提示,這首歌曲所處的情境應該是:春天到來之際,萬物復蘇,處處充滿溫暖的陽光,大地一片生機,小燕子回到了它美麗的家鄉。然后讓幼兒對接下來歌曲想要表達的內容進行想象,并讓他們充分發言,給予他們鼓勵。讓幼兒在學習歌曲的時候,能和小燕子一樣,與跨自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從而有效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幼兒活潑好動,喜歡做游戲。如果在音樂課堂中一味的采用傳統的音樂學習模式,即鑒賞和演唱,也很難提高教學效率,以及會抑制孩子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幼兒的能力有限。那么,教師便可以將教學方法多樣化,在課堂中穿插游戲,讓他們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例如學習《掀起你的蓋頭來》這首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歌。教師可以組織一個音樂派對,將多種音樂元素融合其中。這樣,孩子能夠了解更多民歌知識,以培養自身的音樂感知能力,還能夠寓學于樂。
結束語:總而言之,在幼兒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嘗試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并多多站在幼兒的角度,結合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征,開展因材施教,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孩子的音樂感知能力,提高鑒賞能力,實現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