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紅梅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王村中心幼兒園,安徽 黃山 245000)
我國教育學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指南》指出:要引導幼兒“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我園地處農村,利用農村自然物對幼兒進行教育是我們的有利條件,因為農村自然物為幼兒常見的,由于它的直觀性,可取性和神秘性更加受到我們農村幼兒的喜愛,因此利用農村自然物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的同時利用農村自然物開展各類美工活動,更能發揮農村自然物的教育功能,體現其獨特的教育價值。
農村千姿百態、紛繁變換的自然資源,決定了幼兒園美術教育盡可追求教育內容和形式上的“活”,積極引導幼兒觀察自己身邊的景物,到熟悉的環境中尋找美,欣賞美,在繪畫中創造美。
春天,春意盎然,我們領著孩子們走到田邊,去尋找發芽的小草,觀察花苞的綻放,呼吸春天的氣息,讓幼兒用手中的畫筆描繪生命的喜悅;夏天,到處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看,小樹在一天天長高,蠶寶寶出來了,大蒜已開始長出了蒜苗。我們就鼓勵他們用圖畫將這些變化記錄下來;秋天,豐收的季節,可以領著孩子到果園里去,去看那掛滿了枝頭,又圓又大的水果。讓他們去采摘,去品嘗,去感受勞動的快樂,豐收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創作的欲望,畫出一幅幅真實而又生動的作品。冬天,當西北風呼呼刮來的時侯,孩子們尋找冬爺爺。而他們找到的冬爺爺有的在雪花里,有的在結著冰的小河里,有的在落滿了霜的大地里等等。一年四季的變化,一年四季的樂趣,啟發出了幼兒無窮的想象,無盡的創作,大自然中處處皆教材,它不僅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而且使幼兒的學習有了直接感知和理解、內化的環境,更主要是能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追求,加深對美的理解,同時得到美的熏陶。
1.開展各種色彩類美工活動
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自然界的一花一草,青山綠水,他們無不喜歡,而且幼兒對色彩的敏感性特別高,他們用色大膽,顏色明快鮮艷,特別是小班的孩子們,喜歡歡快明朗的色彩游戲,因此尊重幼兒的個性,開展各類色彩活動,培養幼兒對色彩的感知能力與創造能力。
①染色活動
在對農村自然物的染色活動中,我們利用顏料對自然界中的樹枝、樹葉、白色花瓣等等用畫、浸、染的方法進行染色,然后將幾種材料組合、扦插,幼兒在染色活動中,參與性高,并充分發揮了想象力,鍛煉了動手能力。
②石頭畫
石頭是自然界中常見的,我們利用撿來的石頭讓孩子們在大膽涂色,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有的說畫的是漢堡,有的說是機器人、有的說是餅干、有的說是面包……幼兒就在不同的色彩游戲中大膽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情緒。
③拓印
利用自然物的自然紋理,大膽利用色彩進行拓印,在活動中,幼兒利用各種蔬菜切面等進行大膽的拓印,不僅感受到了玩色游戲的樂趣,還在玩的過程中通過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充分發揮了幼兒的無限創造力與想象力。
④噴畫
花開花落,我們可以把花瓣撿來(花瓣要大小合適,如:月季花瓣、玉蘭花瓣等),在紙上拼擺出花的形狀,噴畫后,一朵朦朧的花躍然紙上;零星地散放幾瓣,噴色后則是一幅更具詩意和想象力的作品。秋葉飄落,我們又可以把落葉撿來,拼擺出各種圖案,供幼兒進行噴畫操作。如:柳葉擺成蜻蜓;楓葉擺成金魚;還可以用各種樹葉搭配拼擺出形態各異的小動物。秋季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我們可以收集花生殼、絲瓜種子等等用于噴畫。
2.利用自然材料,開展拼貼類美工活動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神奇的資源,不僅色彩斑斕,而且有其獨特的造型。因此,我們充分分析研究這些自然物的自然特點,開展了拼貼活動。如在“樹葉粘貼”、“種子粘貼”裝飾畫中,我們將各種各樣的玉米粒、豆子、小麥、花生、麥桿、狗尾草、樹葉等運用到裝飾中去,通過貼貼、畫畫、剪剪、撕撕等形式,將它們作成漂亮的衣服、小包、頭飾等,將各種蔬菜、農作物裝飾成各種小動物、小玩具,泥土替代橡皮泥制作成小鳥、杯子等各種造型,晾干后,用五彩顏色進行裝飾。山芋葉柄制作的耳環、手鏈等等著一切的一切無不蘊藏著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孩子們的在操作中學會了剪、團、粘、貼、撕、畫等技能,不但提高了孩子們的觀察力、創造力、表現力和手指的靈活性也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
《指南》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老師們從家里加工來的竹子,在幼兒園孩子的眼里成了“寶貝”,我們利用竹筒涂色、畫畫裝飾我們的走廊;和孩子玩竹筒棋;孩子們利用粗細不同、長短不同的竹筒或竹片搭成不同的造型,有房子,有滑梯,還有揉茶機呢!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各方面都的能力得到了發展,也體驗了成功的樂趣。
材料不是在需要的時候才臨時收集,我們可以在班級的門口設立一個“鄉土材料收集箱”,對箱內的材料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定期地給予整理、歸類、收藏,以便需要時可以隨時提供,同時也能為教師開展主題教學等活動提供極大的方便。
指南指出:藝術活動是幼兒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在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幼兒的創作作品是千奇百怪的,有時甚至看上去和主題不著邊際的,但孩子在創作過程卻能快樂的表述“這是什么” “那是什么”。因此教師一方面要足夠的“寬容”,能允許幼兒的自由發揮與“出錯”,另外一方面也要及時和幼兒溝通了解幼兒的想法,積極引發幼兒自我表現。
1.材料的選擇要注意安全性,要進行一定的篩選,如,幼兒采集來了各種形狀與色彩的葉子,其中有種植物葉子帶刺容易將幼兒手割破,所以對材料也要有選擇性。
2.農村鄉土材料季節性較強,因此在收集之余應收藏;收藏之前建議先清洗干凈并進行一定的消毒,然后將各材料分類擺放,如:種子歸一類、干果歸一類等,以便下次需要時可以及時取出使用。
3.教師應經常檢查、更換鄉土材料,特別是蔬菜、水果類的,以免出現腐爛現象。
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師應注意按幼兒的實際水平,分層次投放材料,如粘貼活動中按照年齡特點小班幼兒注重做蔬菜和水果的娃娃等大點的材料;大班小朋友則選擇編織、種子粘貼等精細又難度較高的活動,還要求幼兒與他人合作到獨立完成一件作品來體驗成功的喜悅。
在活動中我們不僅要注重支撐幼兒的活動,也要為幼兒創作創設同步的環境空間。如幼兒作品的展示空間、幼兒操作的區角環境、教室環境等,使幼兒身臨其境,獲得創作靈感,并能展示自己獲得滿足感。
具有鄉土特色的美工活動蘊藏著許多智慧和活力,它的材料來自于幼兒的生活。通過鄉土資源在美工活動中的合理利用,不但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時,使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得到了發展,同時也拓寬了我們的教學思路,培養了孩子們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使幼兒園的美工活動更具時效性,也更具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