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鵬
[摘要]近幾年,互聯網以一種驚人的超常速度發展起來,正在掀起一場媒體革命。它不僅成為一種傳播信息的方式,而且逐漸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截止到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現代出版在步入“互聯網+”時代這樣一種大的環境下,圖書編輯應該怎樣進行華麗轉身,才能適應出版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本文基于此對其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圖書:編輯
隨著互聯網和新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發展對傳統的紙介質的圖書出版業形成了一種空前的挑戰,促使傳統出版行業向新媒體進軍。第一,互聯網的信息量大。網絡媒體是一個開放型的全新媒體,不夸張地說,互聯網每天提供的信息都呈“爆炸”的態勢,它是一個巨大的資料庫、信息庫。第二,互聯網信息量還表現在它能提供傳統紙介質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多種形式。傳統的媒體只能提供南文字、圖形、圖像等符號體系構成的平面模式,而網絡可提供南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符號體系構成的立體傳播模式。第三,互聯網傳播信息的速度快。隨著光纖及手機4G等新型傳輸技術的產生,信息的傳播速度愈來愈快。第四,互聯網互動性強。
傳統出版人要想立足于“互聯網+”時代,需要具備對新媒體信息的獲取、解讀、運用能力,要有所突破、創新,轉變傳統編輯理念和工作方式。在專業業務方面,不僅要專擅于某一學科,而且要博學于諸學科,從而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知識交義和技術融合的跨界人才。
在“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時期,對傳統圖書編輯提出了哪些具體新要求呢?筆者將在此做一些淺薄的探討。
首先是編輯理念的轉變。不管編輯個人是否上網,身處哪個年齡階段,對互聯網了解多少,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其視線和聽覺都會或多或少地接觸到互聯網,無法逃避,然而這些優勢若能為編輯所利用,將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給編輯創造更多的機遇。作為出版社的“中堅力量”的編輯,有必要在其工作的各個環節進行調整,以適應“互聯網+”的新時代。在當今網絡經濟時代,世界變化太快,則會更推崇編輯思維的敏捷、意識的創新和知識構成的卓越,若不具備敏捷和智慧,恐怕無法把握和發現轉瞬即逝的機會。圖書編輯要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更新知識結構。依靠互聯網,是知識更新的有益捷徑。
其次是編輯工作方式的轉變。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的編輯必須要有駕馭網絡內容和信息的能力。在數字化時代,經濟增長的潛力越來越依賴于對信息資源的掌控,出版行業也是如此。作為一名紙介質媒體編輯,要想在激烈競爭的圖書市場上取得優勢,使策劃的圖書能夠取得成功,就必須加強對相關信息的敏感度,從中“嗅”出圖書市場的風向,并將其體現在自己的策劃中。還可以在互聯網上及時、迅速地發現國內外的出版、營銷情況和各出版社的工作情況,做到心中有數,避免選題重復、過時。現在,許多罔際知名的出版機構,如施普林格出版社、蘭登書屋、培生集團、講談社等均在網上擁有自己的網站,最新書目介紹、最新出版動態等信息都可以免費檢索與瀏覽。與圖書相比,互聯網上的信息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加工程度低,良莠不齊。編輯可以從大量雜亂無章的相關信息中歸納、整理出完整、精當的信息加以出版,這也對那些對互聯網上的信息的混亂不滿的網民很有吸引力,可見,只要編輯有較強的信息整理能力,互聯網可以成為編輯策劃選題的好幫手。
另一方面,編輯的信息意識還可使他擁有相當的作者資源。互聯網除了提供信息資源共享外,還提供了全球人才資源共享。編輯可以通過郵件、微博、微信等應用,向知名人士或暢銷書作者約稿:編輯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發現適合自己選題的寫作人才,使他們成為自己的作者。同時,編輯必須掌握更多的網絡技術手段。編輯可以通過網絡及時與作者溝通,交換看法,作者寫作和編輯加工可交替進行。書稿寫完之時即是編輯加工完成之日,從而大大縮短出版周期,及時滿足讀者的需要.
在互聯網+時代,數字出版、網絡營銷、按需印刷、眾籌出版等,拓寬了傳統出版業的市場空間和盈利模式,但同時也是對傳統出版產業的業務流程模式的一種改變。互聯網可以優化出版流程。編輯可通過QQ、微信,隨時了解書稿排印的進程情況,足不出戶就能對封面設計、發排、校對等各個環節實行監控,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編輯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傳播廣、速度快的特點,在網上對自己的新書進行宣傳,擴大影響,建立讀者群,其成本將比傳統的宣傳方式低得多,而且又能夠保證其宣傳的有的放矢。比如,可以將自己所編圖書的內容介紹、目錄樣張,甚至整本書的內容放置在網頁上進行宣傳。還可以通過相關論壇,或網絡直播平臺,對自己的某種圖書展開討論,實現實時交流。
作為出版的中堅力量——編輯,在“互聯網+”時代的新形勢下,理應適應其需要,拓寬自己的出版思路。我們應該意識到,在互聯網時代,出版界更加需要掌握傳統和現代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即能夠將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對一些優秀紙介質出版物,考慮進行二次開發,使其成為動態的立體信息組合的形式,或出版其網絡版本,或配備其他介質的相應出版物,如CD-ROM、DVD等,讓多種媒體多種介質交義出版和相互促進,引起各種層次讀者的興趣,共同提升圖書的發展空間。
總的來說,“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對傳統的紙介質圖書出版業來說,既是嚴峻挑戰,也意味著巨大機遇。作為一名圖書編輯,只有轉變理念、不斷學習、大膽嘗試、勇于創新,才能適應新的時代,在“互聯網+”時代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1]李朔,石明貴,張暾.數字化編輯——數字出版時代編輯工作新模式[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29.
[2]高云松.“互聯網+”時代的傳統圖書編輯融合創新[J].編輯學刊,2016(2):17-22.
[3]張自然,孫宇.“互聯網+”時代策劃編輯角色再定位與素質能力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6(0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