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
摘 要:從數學教育來看,中學階段的數學教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故此,中學數學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學習階段,因此如何在這一階段中幫助學生充分完成學習任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就目前的中學的數學教育來說,大部分的教學模式仍然是老師在講,而學生在聽,學生大部分時間處于被動狀態,而實踐、互動則根本無從談起。
關鍵詞:中學數學教學 問題 改革
一、中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局限性
對于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來說,學生并沒有給予基礎知識以及相關理論足夠的重視,往往忽視了定理、公式的證明過程,并沒有深入分析整個論證過程,這導致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還局限于應用水平,并沒有形成完善數學思維,造成了學生的思維仍然停留在表象上,沒有發現根本性的東西。這就造成了學生看待數學問題時僅僅停留在表面,看到了表象問題,并沒有發現本質問題,最終導致無法正確解題。而這種教育模式下的學生并不具有將實際問題與數學邏輯之間進行關聯的能力,與此同時,中學生的學習模式也較為單一,也就是常見的機械訓練、題海戰術,讓學生通過反復的練習來實現記憶的鞏固,在這一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而學生的創造性與拓展性則更無從談起。
2.各異性
對于任何一個中學生來說,他們的數學思維自升入中學后就開始逐步形成,并在整個中學的學習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錘煉與提升。然而對于同一時期的學生來說,他們之間存在體力與智力上的差異,則將最終造成不同學生所形成的數學思維能力存在極大的不同,為了避免不同學生個體之間出現較大的差異,任課教師應該對不同的學生予以引導和教育。對于普通學生來說,他們在數學學習中主要存在無法發現題目中潛在數量關系的問題,無法將題目抽象為單純的數量關系。同時在許多數學題目中存在一些誘導性條件,這就需要學生擁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對題目中的有效數據、隱含數據進行分辨,并對這些數據進行聯系,最終形成一個有效的結論,或得出一定的邏輯結果?;谶@樣的過程,分析問題,繼而找出條件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學生并不具有良好的數學思維,那么在相關數學公式的應用上就會出現障礙,造成問題的無法解答或解答不完整的情況出現。
3.被動性
中學生所掌握的數學基礎性知識,需要將這些基礎知識與實際的題目進行結合,做到融會貫通,這其中需要進行大量題目的實戰。然而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許多學生都無法戰勝自身的惰性,從而使得已經掌握的大量基礎性知識無法得到充分的鍛煉。對于數學思維的培養來說,只有足夠的練習體量才能實現思維的熟練,甚至成熟,而對于數學學科而言,沒有熟練的思維就無法在解題中做到游刃有余。對于中學生的數學學習來說,這一過程必然會遭遇到很多困難,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找到克服困難的方法,跨越障礙。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才能完成對自己所掌握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與掌握,并鍛煉自身的韌性。在問題的發現、分析與解決過程中不斷循環,最終實現自身能力的提升,并確定一種行之有效解決問題的模式。而對于中學生來說,這種親身的學習歷程對于未來的數學學習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能夠更深層次的領悟數學學科。
二、中學數學教學的可行性改革方案
(1) 中學數學教師最先要做的就是對數學課程教學目標進行明確,通過對每節課程核心重點的了解與掌握,確保每節課程的題目與課下作業都能很好的重復課堂教學重點。同時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合理的安排不同環節的時間以及覆蓋面。任課教師在涉及設置問題上需要依托教材,但是為了強化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擴展和拔高,這樣一方面能夠實現對學生所學知識的強化,另一方面也能實現所學知識縱深的拓展。將上述所有內容充分的體現在學生的練習實踐中能夠更好的完成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與鍛煉。
(2) 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時刻掌握課堂教學進展,當遇到難度角度的內容時,可以適當減慢速度,反之亦然。做到每一節都能對學生的學習領悟情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為了能夠達到這一目標,任課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實際測驗,而在即將下課的時候再針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復盤與診斷,通過這樣的措施能夠確保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可以實時反饋到任課教師手中。
(3) 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遭遇的難題和瓶頸進行積極的疏導與幫助。在學習數學過程中,考慮到學生之間存在能力的差異,因此會造成一部分同學的學習困難。此時,任課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小組,在小組內進行合作交流的方式來改善,亦或是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進行檢查,對可能出現困難的同學進行糾正和輔導,同時要求學生對完成的題目進行總結和記錄。
在中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任課教師應該積極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深切的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實踐當中的價值所在,將抽象的數學與實際的生活有機的整合起來。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對知識需求的日漸擴大,數學對于中學生未來學習以及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這就對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學數學教師也應該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教師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應該擁有明確的目標,讓數學成為貫穿學生一生的重要工具,以人為本,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種雙向互動當中養成學生成熟的數學思維以及相應的應用能力,并逐漸對數學產生興趣,這樣有助于學生減輕在心理上的負擔,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真正的樂趣,這同時也應該是中學數學教師一生的追求。
參考文獻:
[1] 劉文明. 初中數學教育教學的幾點方法和思考探析 [J]. 吉林教育, 2013, 3: 90-95.
[2] 張麗萍. 淺談初中數學教育教學技巧 [J]. 考試周刊, 2011, 8: 41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