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花
(江蘇省海門市能仁初級中學,江蘇海門 226100)
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當作貯存知識的容器,采取注入式的教學模式,師生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老師講解的知識,長此以往,必將泯滅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阻礙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新課標的實施,給初中化學課堂帶來了新的機遇,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涌入了初中化學課堂。其中,問題式教學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各不相同,教師要意識到這一點,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利用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不僅要注重對本節課內容的引導,還要顧及每個學生的思考水平,讓各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思考任務,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升課堂學習效果[1]。
如在教學《分子和原子》時,教師為學生精心設計了以下問題:a.分子的定義是怎樣的?具有什么特點呢?b.從分子的角度能否解釋一下什么是純凈物,什么是混合物?c.你能從生活中找出分子存在的證據嗎?這樣的問題有一定的層次,a問題是基礎部分,是要求學生記憶的內容,學生認真地閱讀課本,再稍微進行思考、分析,就能回答出來。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也能夠做到。b問題對于學習能力好些的學生來說屬于簡單的題目,而對于學習能力差些的學生就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和腦力,因為這個問題涉及純凈物和混合物到底有怎樣的不同,這是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范疇,教師可以讓能力好些的學生來回答,并在回答的過程中,進行有效追問,從而讓學生把握問題的要領。c問題是一個開放的題目,讓每個學生都開動腦筋進行積極思考,主動尋找問題的答案,使課堂氛圍達到了高潮。對于回答好的學生,教師給予肯定和表揚;對于淺顯的回答,教師讓學生加入判斷正確與否,讓學生快速地內化新知。
教師結合課本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差異,提出具有階梯性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考、分析,發展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完成了知識體系的構建。
在教師利用問題教學時,如果直接提出問題,有時學生會感覺很枯燥、乏味,不會產生學習的強烈愿望,使問題的設置等于徒勞。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化學知識,教師在采用問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先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情境中,積極思考、探究,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時,教師就為學生創設了問題情境:自行設計一個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以及收集方法。這個問題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主動地加入到探究中。學生會把制取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化學藥品進行對比,提出可以采用試管作為發生實驗的裝置,只是在制取二氧化碳時,要讓試管口略高些。學生又想到在講解氧氣的制取時,是需要加熱的,可是二氧化碳制取中反應物是直接發生反應的,因此就不再需要制取氧氣的裝置中的酒精燈了。在考慮氣體收集時,學生想到二氧化碳氣體要比空氣的密度大,因此,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氣法進行收集,這樣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裝置以及收集裝置就準備齊全了。
教師按照學生探究的結果進行了實際的實驗操作。實驗完成后,教師又提出一個更具挑戰的問題:要不斷地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如何才能做到?學生就想到可以換用比較大的反應裝置,采用容積大的廣口瓶,這樣就可以通過增加反應物的質量,來獲取更多的二氧化碳氣體。教師提示學生注意觀察實驗裝置,細心的學生發現已經沒有二氧化碳產生了,可是在試管中還有剩余的碳酸鈣。于是有學生提出可以多加入稀鹽酸,這樣仍能夠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教師按照學生的提議向試管中加入一些稀鹽酸,結果發現又有二氧化碳產生了。這樣就在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中,順利完成了二氧化碳的教學內容。
為了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教師采用設置問題情境的方式進行提問,對于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主動思考,起到了促進作用,強化了學生的認知。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加入實驗來進行問題的創設,這樣就可以在直觀、形象中,為學生搭建求知的平臺,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化學現象,更好地驅動學生的學習認知。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就會開啟思維,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如在教學《燃燒和滅火》時,在講到滅火的原理部分,教師就為學生添加了實驗內容,幫助學生搭建問題的平臺。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粗銅絲線圈,然后點燃一根蠟燭,示意學生觀察:當把銅絲線圈通過蠟燭的火焰后,會出現什么現象?學生認真觀察教師的操作,只見教師拿著銅絲線圈從火焰的上端開始向下移動,最后接觸到燭液。學生驚奇地發現,當銅絲通過蠟燭的火焰后,火焰竟然熄滅了。這時教師提出學生心中的疑問:蠟燭的火焰為什么會被熄滅?既然燃燒是靠氧氣才可以,那么銅絲怎么做到讓蠟燭火焰失去了氧氣呢?銅絲對于蠟燭是否還存在別的作用?是銅絲與氧氣發生了反應,決定了蠟燭火焰的熄滅,還是銅絲帶走了火焰的熱量,才引起蠟燭火焰的熄滅?學生已經被實驗現象的神奇深深地吸引住了,再加上這幾個問題的引導,開始積極地思考、分析,從而找出答案。當教師提出滅火原理時,學生就很容易接受這部分內容,并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加入實驗來創建問題,學生會在直觀、形象的實驗現象中,認識到化學知識的存在,產生積極的思維意識,從而開動腦筋進行主動的思考,促進學生思維更深入地發展。
運用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問題的啟發性。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啟發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催生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主動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如在教學《水的組成》時,教師也采用了問題教學,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在生活中食用的鹽是什么味道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問題的回答中,可是這樣的問題沒有學生的思維過程,沒有產生思維效果。教師可采用啟發式的提問方式:水到底是怎樣的物質?水會發生變化嗎?如果你是水中的微生物,當你在水中游動時將會發現什么呢?水對于人類有怎樣的作用?這些問題都帶有啟發性,學生就會主動思考。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逐漸地了解到水具有哪些性質,水給人類帶來的貢獻,等等。這樣就有效地開闊了學生的眼界,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對學生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有效提高其學習能力,拓寬了學習眼界,進入深度學習的境界。
總之,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積極思考,真正讓初中化學課堂彰顯高效、涌動激情!
[1]李達.芻議初中化學課堂中的問題化教學[J].求知導刊,2015,(1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