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 鋒
職業教育是社會的“工匠搖籃”,因此更是打造工匠精神的核心之處。現階段,我國正在積極貫徹教學改革,教育研究者也不斷深入對“工匠精神”的探索,同時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也凸顯出了很多矛盾,“工匠精神”缺失是當前中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怎樣培養中職學生的“工匠精神”,使其在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進程中貢獻力量,這是需要重點探究的問題。在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我得出了下述幾條工匠精神在班級管理中的有效途徑和發展策略:
中職學生想要真正成為一名工匠,是需要基于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不斷的打磨和鍛造。中職學生在入學初期,還未形成固定的職業興趣,此時就需要班主任進行針對性的有效引導,讓學生充分了解起專業動向和發展前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職業興趣。比如,我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到了自己所學專業與“工匠精神”之間的密切聯系。通過觀看“大國工匠”中與專業相關的系列報道,讓學生真實的體會到“工匠精神”就在身邊,并從工人師傅精湛的技藝當中感受到“工匠精神”,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堅定努力的方向動力。
班主任需要了解并掌握大多數學生的特點,制定針對性的引導方案,在日常學習當中不斷灌輸“工匠精神”,培養學生永不言棄、持之以恒的性格特點;與此同時,班主任還可以將大國工匠的事跡作為案例講述給學生,例如,我以撈紙工周東紅的事跡教育學生,不管枯燥還是簡單的重復性工作,只要一直堅持下去終究能成為一個在這一行業中的工匠,學習亦是如此。從實際事件當中讓學生充分了解“工匠精神”,認識到其與長年累積的磨礪和執著分不開,懂得想要實現自我價值就必須專心致志,鍥而不舍。
精益求精的精神指的是,在困難和磨礪面前也不氣餒、不畏懼,始終對自己嚴格要求,做到最好。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要始終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日常管理和理論學習,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并將精益求精的案例滲透其中,以生動形象的具體事件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建立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的學習態度。在班級的日常管理中,可以通過一些班級中常規性的工作內化“工匠精神”,同時,在班會課中還可以加入多元化的活動形式,增強學生的教學參與性,讓他們討論自己對優秀工匠的想法和態度。
不滿足自己當前的現狀,勇于攀登更高的境地,實現自我價值。達芬·奇投身于解剖學和物理學等多元化學科,就是為了不斷豐富并完善自己的作品,所以,班主任要善于借鑒成功案例,對學生進行有效激勵,培養他們的進取心和創新意識。當前來看,大多數中職學生嚴重缺乏進取心,這還有與他們不自信所導致的,上進的銳氣被挫折和困難所打敗,班主任必須要充分了解該問題,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和鼓勵。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所學專業,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創新觀念,幫助他們重新建立信心,實現“工匠精神外化于行”的最終目標。圍繞“工匠精神”和專業的聯系,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像手抄報比賽、朗誦比賽、手工制作比賽,知識競答等,讓學生從活動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及自豪感。
班主任要貫徹落實“小題大做”的精神,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交流過程,開展專人管理、認真記錄的工作進程,實現質量強班。包括課堂發言情況、出勤情況或是被批評和表揚的情況等,雖然都是一些繁瑣的小事,但當專門有人對其記錄管理時,老師能夠從中及時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此同時老師也要就該記錄進行及時有效的反饋,將思想教育充分融入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
在管理中職學生時,充分滲透工匠精神;在貫徹落實學生精益求精的精神時,充分滲透工匠精神,通過濃郁的氛圍熏陶學生構建良好的胸懷作風,也就是說,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工匠精神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老師要始終秉持“每一位學生都是可塑的”理念和觀點,堅信將“工匠精神”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可以激發其潛能,實現未來的“大國工匠”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