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李堡鎮中心小學 儲 娟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里,知識傳授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知識內化是學生通過課后練習和實踐操作予以完成的。而翻轉課堂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知識傳授是學生課前自主觀看微課視頻,知識內化是學生在課內經同學啟發和教師點撥予以完成。顯而易見,翻轉課堂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是對傳統小學數學課堂的完全顛覆。對此,筆者近年來進行了大量的教學嘗試,有了一定的收獲和體會。
以教學《數字與信息》為例,結合對翻轉課堂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談談課前、課內的教學設計。
課前,教師設計并且錄制時長8分鐘左右的微課視頻,讓學生自主學習,本課的視頻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讓學生知道數字組合,認識數字編碼,感受數字編碼傳達信息的功能。視頻顯示:“1、1、0”三個數字所組成的數,既可表示排列的順序,也可表示數量的多少,還可表示一種特殊的電話號碼——“報警電話”。引出學校所在地的郵政編碼、當地的固定電話區號、生活中的其他一些編碼。
第二部分:讓學生認識居民身份證號碼,感知數字編碼的意義,引導學生正確、迅速地采集數字編碼所傳遞的信息。視頻顯示:教師系統講解居民身份證號碼(從左往右)中的“地區碼(第1~6位)”“出生碼(第7~14位)”“順序碼(第15~17位)”“性別碼(第17 位,單數男,雙數女)“校驗碼(第18位)”。
第三部分:學生觀看了一、二兩部分的視頻后,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上的任務。視頻顯示《自主學習任務單》:(1)找一找、查一查、寫一寫生活中的編碼,并想辦法了解其含義。(2)填一填,爸爸、媽媽和自己的身份證號,說一說,自己身份證號的構成含義。(3)比一比,一家三口身份證號的“地區碼”,如相同,是什么原因?如不同,是什么原因?(4)困惑與建議。
課內,教師應抓住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中的相關遺留問題,引領學生合作探索、深度研究和知識內化。
學生課前既觀看了微課視頻,又完成了《自主學習任務單》上的任務,教師對其所反饋出來的諸多問題,應認真篩選和精心組合,將學生感到困惑或不解的一些問題進行暴露。如:(1)火車票上有好多不同的編碼,它們各自所傳達的是什么信息?(2)從圖書館里借來的圖書上有“身份證”(貼的標簽),每一本圖書的“身份證”號是怎樣編制的?(3)郵政編碼、條形碼、手機號碼、座機號碼是怎樣編制的?傳達的是哪些信息?
學生根據課前自主學習的基礎和認知,對暴露出來的一些感到困惑或不解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分析和探索,同時,教師行間巡視,仔細觀察學生的動態。
學生對暴露出來的問題獨立思考、分析和探索后,教師應組織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合作研討,分享各自獨立思考、分析和探索的成果,讓學生在合作研討中彼此受到啟發,進而對問題的認識更深刻,使問題得到徹底的解決。
鼓勵學生走上講臺,展示合作研討的成果。對此,應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示整個學習小組的集體智慧。一個學習小組展示成果后,其他學習小組需對其進行評價,或補充,或質疑,讓每個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更全面。
學生經歷了暴露問題、獨立探索、合作研討、展示成果,對問題的解決也達成了共識,教師應對其進行總結和評價,激發學生在后續學習中更為主動、積極和獨立,促進學生提升獲取知識的技能和技巧。
感觸一:翻轉課堂背景下的數學教學,并非只是翻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實質上是多個維度的同步翻轉
在教師作用上,是由“課堂的主導者和知識的傳播者”翻轉為“教學活動的促進者和指導者”;在教學形式上,是由“教師課內講解知識和講評習題”翻轉為“學生課前自學和課內探究”;在教學內容上,是由“傳播知識和講練習題”翻轉為“先學后教和問題探究”。顯而易見,這些同步翻轉,既是翻轉課堂的本色,也是翻轉課堂的核心。
感觸二:翻轉課堂背景下的數學教學,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掌控
課前,學生可在課外或家里觀看微課視頻,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上的任務,不必像在傳統課堂里那樣循規蹈矩,也不必像在傳統課堂里那樣為跟不上教學節奏而煩惱。學生觀看微課視頻時,節奏的快慢和時間的長短全由自己決定,已弄懂的快進跳過,沒弄懂的倒退復看,也可定格下來思考一番,還可運用聊天軟件與老師或同學交流。
感觸三:翻轉課堂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明顯增加
由于教師作用、教學時間、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的翻轉,師生關系和諧,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研討的主角,教師便有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深入學習小組,參與學習小組內的合作研討,近距離與學生互動。與此同時,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共同討論和研究,相互學習和交流,彼此啟發和借鑒,每個學生都能在頻頻的互動中不斷進步和發展
感觸四:翻轉課堂背景下的數學教學,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它的有效實施和高效發揮需要有一定的條件來支撐
首先,微課視頻既是翻轉課堂的基石,更是現代教育技術的結晶,這就需要現代化的教育設施、技術和手段來支撐。其次,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是翻轉課堂的關鍵,為了保證教師能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動向,班級學生人數不能過多,這就需要用“小班化”來支撐。再次,教師是每一堂課的設計師和“助推器”,教師的精力和時間都有限,單打獨斗難成氣候,這就需要教師之間的彼此交流、精誠合作和資源共享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