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藝晴 覃娟
摘要:目前,食品安全的刑法保護主要體現在《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四條與第二十五條。這兩條通過修改了罪名、增加了范圍、加大了力度,使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日益減少,食品安全問題總體穩定向好。但是,食品安全的刑法保護仍然存在犯罪隱蔽、數額認定困難、被告人法律意識淡薄等困境。為了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必須“零容忍”,一是要發動群眾的力量進行舉報,二是統一量刑標準,三是加大宣傳。
關鍵詞:食品安全;刑法保護;零容忍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9-0128-02
一、食品安全刑法保護的現狀
刑法作為保障舌尖上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相比于民法與行政法對食品安全的保護,具有對食品安全犯罪打擊力度大的特點。再加上近幾年來不斷涌現的三聚氰胺事件、火鍋中添加罌粟殼事件、毒豆奶事件、蘇丹紅事件,食品安全的嚴峻形勢不容忽視,從刑事審判角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迫在眉睫。
(一)食品安全刑法保護的立法現狀
目前,食品安全的刑法保護主要體現在《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四條與第二十五條。《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分別對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的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和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條的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進行了以下三個方面的修改。第一,修改了罪名。這主要是把第一百四十三條的罪名由原來的“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罪”改成了“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第二,增加了刑法處罰食品安全犯罪的范圍,這主要體現在修改后的兩個罪名都增加了“其他嚴重情節”的情況,這作為這兩犯罪的兜底條款,防止其他漏罪情況的產生,有效地擴寬了食品安全犯罪處罰的范圍;第三,加大了刑法處罰食品安全犯罪的打擊力度。修改后的刑法去掉了判處拘役及單處罰金的可能,另外也去除了罰金為“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的規定,也就是說以后如果犯這兩個罪名,可能面臨的罰金數額是無上限的,這些規定都無疑大大增加了刑法處罰食品安全犯罪的打擊力度,也體現了立法者為了構筑起食品安全的堅固防線,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對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實行“零容忍”的堅決態度。
(二)食品安全刑法保護的司法現狀
為了更好地闡述食品安全刑法保護的司法現狀,筆者將以廈門市同安區法院2015年至2018年5月以來審結的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為基礎進行說明。2015年至2018年5月以來,廈門市同安區人民法院審結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共6件,判處犯罪分子6人。從這組數據我們可以反映出,一方面在加強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司法打擊力度、加大危害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活動的查處以及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提高的背景下,同安區范圍內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日益減少;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2015年至2018年5月這近三年半以來,廈門市同安地區打擊的食品安全犯罪僅僅只有六起,這六起案件主要涉及食品安全問題有在火鍋底料中添加罌粟殼、在碗仔粿、面條中添加硼砂、生產、銷售國家禁止經營的病死豬肉。這與現實中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明顯是不相匹配的,說明食品安全犯罪打擊的范圍有待進一步擴大,打擊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刑法保護的司法實踐依然任重道遠。
二、食品安全刑法保護的困境
雖然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總體穩定向好,但食品安全問題沒有“零風險”,在審理危害食品安全違法犯罪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的困境:
第一,犯罪隱蔽,難以及時發現制止。例如,同安區人民法院這三年半以來審理的6起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所有的被告人身份均為個體經營戶,有一半沒有相應的營業執照,缺乏相應的衛生檢查和監管,生產銷售規模較小,生產場所多為個體出租屋或自己家中。可見,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地點分布點非常廣泛且難以發現。
第二,犯罪數額認定困難。一方面,國家對食品安全犯罪的規定主要體現在刑法的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百四十四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上,但是犯罪數額如何具體認定以及部分非食品添加劑或者原料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這使司法審判實踐難以統一;另一方面,由于被告人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的過程較為隱蔽,而且公安機關查處的樣品有限,犯罪的過程往往時間跨度比較長,因此法院審理時也無法準確確定其非法添加有毒、有害原料的數量以及犯罪的營利數額。這種困惑幾乎存在于法官審理的每一個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例如,在同安法院2017年審結的陳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一案中,陳某從2014年8月至2017年10月被查獲時陸續在其銷售的火鍋底料中添加罌粟殼,如何認定生產及銷售金額成了本案的難點,因為這直接關乎其是否構成“情節嚴重”的認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第二項:生產、銷售金額十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為有毒、有害食品的數量較大的情形,本案中被告人供稱每月銷售額十萬元,每天二千元,證人吳某證實每天營業額7000元至8000元,現有的證據不能確定該店營業額,即使營業額就低以被告人陳某的供述加以認定,在銷售額中有多少屬于火鍋底料也無法確定。這個案件直觀展示了法官在面臨犯罪數額認定時的困惑。
第三,部分被告人法律意識淡薄,不認為添加非食品化學原料的行為是犯罪,他們認為自己添加的非食品添加劑如果吃的不多,也不會吃死人,而且出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心理,即使部分被告人認識到添加非食品化學原料是犯罪,也會放任或者故意實施犯罪。例如,在同安法院2017年審結的陳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一案中,被告人陳某認為在火鍋里面添加罌粟殼是可以預防拉肚子的。
三、食品安全刑法保護的出路探索
為了構筑起食品安全的堅固防線,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必須“零容忍”。一是要發動群眾的力量進行舉報。群眾的眼睛雪亮,且人數眾多,是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直接危害者與第一線接觸人員,是第一時間發現食品安全犯罪的中堅力量。再加上,監管部門往往難以發現并查處該類隱蔽的案件。所以,要發動群眾的力量進行舉報,通過開通舉報熱線、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提高公眾參與食品安全犯罪懲治的積極性,提供更多的線索,使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無處藏身。二是統一量刑標準。綜合考慮現場查獲有毒有害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質成分含量高低、生產、銷售有毒有害或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持續的時間長短等因素,做到均衡量刑。三是加大宣傳,提高公眾特別是食品行業商業的食品安全意識。例如,法官可以把食品安全的典型案例通過聯系電視臺、報紙、新聞記者加以宣傳,加強該類案件的庭審直播力度,并公開宣判,以加強該類案件的司法宣傳,加大食品安全方面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群眾關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意識。
[注釋]
胡洪春.淺論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規制[J].犯罪研究,2012(1).
吳喆,任文松.論食品安全的刑法保護——以食品安全犯罪本罪的立法完善為視角[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10).
孫效敏.論《食品安全法》立法理念之不足及其對策[J].法學論壇,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