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實驗中學 田 田
隨著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新課程理念已經被廣大中小學教師所接受,可我們發現,盡管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時閃爍著靚麗火花,但整體效果仍不盡人意。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師生角色定位,還是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具體細節,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理念與行為脫節,教學成果與先進經驗的引進吸收變成了簡單的模仿,單純的理論學習由于缺乏實踐案例的支撐變得枯燥乏味,有些甚至與新理念格格不入,更多的是想法、方案脫離學生實際…… 如何融合理論與具體實踐行動,是廣大從教者急需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將學生的發展作為我們教學的出發點,讓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有一種無縫對接的快樂體驗,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教育部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在數學教學中,“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課改讓課堂充滿著生機和活力,成為學生個性張揚和生命涌動的舞臺。通過改進課堂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文化知識、基本技能、學習能力、學習習慣、情感態度等各方面都得到和諧發展,使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我們開始思考怎樣在新課程理念下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我覺得課堂上更多的師生互動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以真正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實現師生平等,從而改變過去那種必須要學生聽從教師的傳統互動方式,讓課堂在教師和學生的平等交流互動中實現高效。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學是師生雙方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主觀上要關注教學細節,關注教學實效,關注教學智慧,關注自身專業發展,而在教學過程中,要解決好知識與方法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起學生興趣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與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通過信息的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
師生互動就是通過創設真實、有意義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快樂的學習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到知識,并能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師生互動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互動中學生會暴露自己的不足,這樣老師就可以針對學生的不足進行講解,從而“知己知彼,百教百懂”。師生互動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在活動中了解掌握知識,促進學生與教師的默契配合,積極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傳統的教學互動中,教師的角色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學中教師的“教”占據主導地位。而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角色和行為發生了變化: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全面發展轉變;由“大一統”教育向“讓每一個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轉變;由“重結果”向“重結果更重過程”轉變;由“知識權威”向“平等和諧”轉變;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所以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更注重學生學的過程,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實現師生間、生生間的平等互動,讓自己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激發者、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個性張揚的促進者。
例如,初中第一冊第四章學習“直線、射線、線段”時,可以進行這樣的一個設計:師:同學們,在過去的學習中可否記得含有“始”和“終”這兩字的成語?(學生會迅速思考回憶,并七嘴八舌地搶著回答)在多種詞組中,教師再有意識地遷移歸納,并在黑板上寫出“有始有終、有始無終、無始無終”這三個成語,然后提出問題:“結合同學們的認知,你能分別給這三個成語打一數學謎底名稱嗎?”思維被激發,同學們紛紛舉手,在眾學生的猜答中,教師分別寫出謎底:“線段、射線、直線”,教師再順勢讓同學們交流相應的理由,并及時肯定,通過這樣一個小小的游戲活動,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有趣,更引起了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活躍了整個課堂氣氛,這樣就在快樂的氛圍中把枯燥的概念給解決了,目標也就達成。只有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生才能更快地走進課堂的角色,由此教師要真正撕下“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紗,和藹可親地走進教室,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去,和學生一道打破寧靜的教室,一同觀察、討論、感受和體驗,彼此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從而達到和諧并進,共同實現教學相長。
在課堂教學中,互動主體雖然只有教師和學生,但互動形式多種多樣,既包括師生互動,也包括生生互動,所以要使課堂教學互動有效,就需根據教學實際靈活選擇互動形式,將各種形式的互動在一堂課中融合在一起。
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知道,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學習數學就要和數字、字母、數學符號打交道,算來演去,枯燥無味,只有合理的教學情境,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可根據教材的內容不同設計一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情境和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探索交談,觀察,討論歸納出一般的性質結論,既能加深印象,又能提高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平行線的判定時,可以讓學生通過類比的數學思想進行自學。教師給出第一條判定,讓學生類比前面學習過的平行線的性質,自己證明平行線的第二、三條判定,尤其是在證明判定三時,可以讓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證明,提高問題的難度,促進學生的思考、探究,而教師適時地引導,師生都能參與數學教學,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其實初中數學教材幾乎每章每節都有探究、思考等這些內容,都為師生互動提供了條件。教師可根據每章節不同去靈活創造條件,讓學生動起來。例如,在八年級下十七章《勾股定理》時,教師可讓學生提前準備好四個普通的全等直角三角形,讓學生自己動手拼圖驗證勾股定理之后再合作交流,總結出多種方法驗證勾股定理的拼圖,正如麥克斯韋說:“學生用自己的儀器,即使出了錯,也常常比人們用細心調出來的儀器易學到更多的東西。”哪怕學生只能拼出一種圖形,也勝過教師十次說教。
1.充足的活動時間是“動”起來的前提
教與學本來就是相互矛盾的,對教師而言,每節課前都要備好課,備足課,不但要備知識,還要備學生,每節課都要有計劃,有時間安排,學生每節課只有有限的幾十分鐘,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且要靈活運用善變,要有能讓學生易于掌握知識的良好方法。教師千萬不要為了自己的計劃而舍不得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那樣只會走過場、做樣子,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2.自主權是真正“動”起來的保證
教學的教是為了學。課堂互動的根本在于善教和樂教。善教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活動或提問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給予學生一定的學習自主權,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習興趣,也才能主動讓學生探究、交流、討論、合作。只有學生真正動起來,才能讓學生真正自主起來,這樣才能促進教和學的協調發展。
新課程標中明確指出:必須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的教學過程和再創造過程。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必須讓學生有自由發揮的空間,給予學生說明觀點的機會。而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由發揮和闡明自己觀點的機會,讓他們盡展自己的才華。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學生處在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表現自己。
師生互動的教學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多方面綜合起來,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避免傳授灌輸知識而造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落后于文化程度的狀況,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變單一為多樣,還能提高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通過課堂教學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和方法,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教學重點已從以前的重視學生知識的掌握逐漸轉變為重視學生學習能力、方法的培養,而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正是體現學生主體性、提高課堂有效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現在已有很多關于有效課堂、師生互動的理論研究,并獲得了豐碩的成果,這為我們更好地探究實施師生互動提供了借鑒和幫助。
當然,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和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并善于運用有效的互動方式,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率,讓學生能更全面地發展,還需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去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