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建湖縣城南實驗初中教育集團 李晨霞
新課程改革以來,生物學作為學科教學越來越重要,成為帶頭學科之一,是形成學生完整知識體系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一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是時代賦予教育嚴峻、迫切的任務。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困擾,教學目標不明確,在生物教學中往往以智力水平和掌握知識的多少來衡量學習和教育的水平,而學習者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則被擺在次要的地位。為了使教學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就需要在教學中明確生物教學目標,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培養創新意識,需要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每個人從孩童時代起就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也經常可以看到六七歲的小孩滿腦子莫名其妙的問題和異想天開的想法,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受保守意識、擔心失敗等觀念影響,學生開始滿足課堂所學,失去了敢于懷疑,樂于思考的精神,從而挫傷了創新的勇氣和信心,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幫助學生調整良好的心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才能更好地培養創新能力。比如有些學生做實驗時往往心理壓力比較大,很想做又怕不成功,也擔心操作不規范被老師批評和同學取笑;有些學生對某些實驗,特別是動物解剖實驗則存在心理障礙,因此不敢動手或實驗時縮手縮腳;而某些學生則對實驗有新的想法,但是擔心實驗失敗和老師的批評。對于這些情況,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打消畏難情緒,耐心輔導,鼓勵學生放手嘗試,同時發動同學之間互相協作,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對于學生動手實踐的結果,教師應當逐個點評,注意保護和扶持學生活躍、多元化的創新思維。
例如:使用實驗儀器進行觀察和實驗的技能。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應注重培養學生使用放大鏡、顯微鏡、解剖器、捕蟲網及其他有關器具和儀器的技能。搜集、培養和處理觀察實驗材料的技能。新課程要求中學生應具有采集植物和小動物的能制作裝片蠟葉標本和浸制標本的技能。觀察、記錄和處理實驗數據的技能。根據新教材提出的參觀、調查的要求,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戶外觀察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生殖和發育等,做觀察實驗記錄,畫動植物的簡圖,根據觀察和實驗的結果做結論。這樣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此門學科的興趣,而且能增強學生的基本技能,發展學生們的思維能力。
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的更新速度也不斷加快,這就需要生物教師平時注意收集相應的資料,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充實授課內容,提高同學的科學文化素質。
環境保護問題是當前的熱點問題,生物學與環保知識結合點較多,相容性較大,是和環境教育聯系最緊密的學科之一。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當充分利用學科優勢,結合生物學的特點,對中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滲透,運用多種形式開展環境教育,使他們成為有環保意識、環保知識、具備環保技能的合格建設者。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有意識地把有關環境保護的知識融入其中,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及時適度地滲透環境教育,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當中了解有關的環保知識。
最新生物科技成果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生物科學是新課改的主導學科之一,同時生物技術的發展與人類自身息息相關。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教材介紹最新的科技成果,這樣有利于開闊學生視野,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例如,結合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介紹細胞培養技術;結合動物的特性,介紹仿生學的最新進展;講解大腦的結構時,介紹人工智能、人工神經元網絡等技術;結合生物的遺傳,介紹良種培育;此外,還有“克隆羊”“轉基因動植物”“太空生物實驗”等等,所有這些,都為學生消化課本知識、培養科技意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實用生物常識也是學生應當掌握的知識。生物學是自然科學,也是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科學,由于現行生物教材內容與生產、生活實際有所脫節,往往出現學生學完生物依然“五谷不分”的弊端。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生物學與生產、生活的關系,傳授給學生相應的生物常識,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和生活能力。如講解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引導學生思考進行光合作用的條件,結合相關新聞報道,指出夜晚睡覺時與大量綠色植物共處一室的危險。將課堂所學知識及時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提高了勞動和生活能力。
生物學是具有很強直觀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自然科學,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要求教師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實踐性原則要求教師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自參加實踐活動,培養科學素質。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給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比如教學中的演示實驗原本是教師做給學生看的,許多學生只是覺得這類實驗有趣,但是實驗中注意觀察什么,說明了什么問題,只能是聽教師描述而已,無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就大不一樣了。學生自己動手,處于主導地位,因此在實驗中,他們會注意觀察對象,注意實驗過程,分析實驗結果,探求實驗現象發生的原因,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形象生動的感性認識,同時也訓練了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生物課教學以課本內容講述為基礎,輔以掛圖模型或標本。課本內容講述的基本形式就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對于絕大多數生物過程,傳統的掛圖和模型往往只能展示其始終,或者只能表述該過程中某一瞬間的狀態,割裂了整個動態過程中前后聯系和因果關系。對學生來說,沒有直觀的感知,因此覺得內容枯燥,提不起興趣。多媒體技術通過對各種媒體信息的組合和加工,可以自由地展現各種動態過程及每一瞬間的靜態形貌,甚至通過時間和空間的壓縮和展寬,更加清楚地感知生物學動態過程中內在的自然法則,同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的互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有利于信息的多向傳遞,從而大大地豐富了信息的表現力和教學效果。學生也從被動的地位中解脫出來,可以利用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做出反饋,從而成為素質教育的主體。
總之,在新課改教育中,應當緊密結合課堂教育,以實踐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使生物教學成為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生物知識的途徑,同時成為訓練學生綜合素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