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附屬小學 趙艷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欲的基礎,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我們要把握一切時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主動、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他們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好動、好勝心強,易被具體形象、色彩鮮艷的物體吸引,并且新喜好奇、對新穎、質疑的事物感興趣,并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表現欲,喜歡聽取別人的表揚。
民主、和諧、平等、寬松的氛圍是培養學習興趣的溫床,也是使學生產生興趣的原動力。教師要熱愛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困生,教師要給予鼓勵、關心、同情,真正做到面向全體,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要以和藹可親的教態,飽滿的精神和良好的情緒,在師生間建立起寬松、和諧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的天真和天性才能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與發揮,這樣的氛圍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見“疑”是打開思維大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金鑰匙”。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材料有內在興趣。小學生好奇心強,對新奇的東西容易產生興趣,教師教學時要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探索欲望,產生學習動機,使學生樂于自主學習。如在教學“有余數除法”時,一開始,我就在黑板上按順序貼上紅、橙、黃、綠、青、藍、紫7種色彩鮮艷的花吸引學生,接著要求學生從左往右反復地數這7朵花,然后對學生說:“你數到幾,我就能馬上說出是什么顏色的花。”例如:當學生報“8”,我馬上說出是紅色的花,學生報“12”,我馬上說出是青色的花,學生每次報數,我次次猜中,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樣,新課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主體地位,疑問、好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喜歡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在教學中,我經常根據教學內容創編一些學生喜歡的小故事,激發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在教學“分一分”時,我編了這樣一個故事:小熊開了一家百貨商店,各種物品堆成了一座小山,小動物們聽說小熊開百貨商店,都來買東西,可是找來找去,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小朋友們,你們能幫小熊把物品分一分,讓小動物們很快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嗎?頓時,學生的情緒高漲起來,學習興趣得到充分調動。
小學生年齡小,在課堂上好動、好奇、易疲勞,注意力集中時間短,針對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經常采用形式多變的游戲活動調動他們的注意力。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里應填幾?42-7=□5,78-5=□3,65-4=□1,50-6=□4。我先讓學生做手指操游戲,然后讓學生用手指表示數做上面的題,這就變枯燥無味的題為學生感興趣的題,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再如,在教學得數是10以內,20以內加、減法時,我經常用“青蛙跳傘”“小鳥找家”“找朋友”“做郵遞員”“開火車”“奪紅旗”“玩數字卡片”等游戲來調動全班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之一是活潑好動,在數學教學中多讓學生拼一拼、擺一擺、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動手操作,能改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性認識,還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自覺地進行學習。例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時,我首先讓學生用一張正方形(或長方形)紙對折,可以折出兩個三角形,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對已學過的圖形的折疊、拼合制造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并且安排了大量的圍圖形、畫圖形、折紙、剪紙、擺小棒、拼圖等操作內容,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得輕松、愉快,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同時也培養了創新能力。
教師通過適當的激勵機制,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激勵的角度評價學生,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標準和態度,讓每位學生都有成功感。如當提問較難問題時,要啟發引導一些優等生來回答,隨時注意對這些學生提高激勵的標準;對于中等生,我選擇一些中等難度的問題讓他們回答,并充分肯定他們的進步;對于學困生,我選擇一些較容易答出來的問題讓他們回答,回答正確及時給予肯定與表揚進行鼓勵。這樣教師把愉悅的情感融入學生成功的評價中,學生會在教師的激勵中重新認識自己的能力,增強自信心,產生興趣。又如,我在平時批改學生的作業中,如果全對的就加★,如果既全對又書寫認真,就會加★和?,因為有這些激勵措施,每位學生都努力爭取以得到★和?,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從直觀到抽象,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他們對直觀、形象、聲音、色彩鮮明的東西特別感興趣。電教手段傳遞的信息新穎、強烈、感染力強,集合音、像、動畫于一體,以靜變動,動靜結合,能使學生產生一種濃厚的新鮮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多媒體課件首先出示三個小動物騎車比賽的畫面,讓學生仔細觀察他們的車子有什么不同(小猴騎的車輪子是圓形的,小熊騎的車輪子是橢圓形的,小狗騎的車輪子是方形的),讓學生猜一猜誰能獲勝,學生可能說是小猴,“到底對不對呢?在學習‘圓的認識’一課后小朋友就會知道了。”誘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濃厚興趣,迫切掌握新知識的欲望也油然而生。在學習完圓的認識,掌握了圓的特征之后,再出示小動物騎車比賽的畫面。教師說:“現在我們可以知道為什么小猴能獲勝了吧。”利用動畫,演示一下它們騎車的情況,輪子是橢圓形和方形的車子,很明顯就看出了它們行駛的弊端,而輪子是圓形的車子平穩地行駛著,這樣生動有趣的畫面,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形象、直觀地解釋了所學知識符合實際情況的原因,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善于把握學科特點和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不斷總結經驗,盡量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向他們傳授數學知識,寓教于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就能由興趣到探求,又由探求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悅中產生新的興趣,如此往復循環,推動數學學習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