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德勝小學 戴屹嶸
小學數學課堂中數學能力的培養對于提高數學課堂效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師的任務,不僅是要為學生教學數學課本中的基礎知識,更主要的任務是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包括“聽”“說”“問”的能力。
聽是一種本能,剛剛出生的小寶寶已經會用小耳朵聽世界的聲音。但是,長大后,由于外界的影響,很多人卻淡忘了自己的這種能力。在日常教學課堂中,教師經常發現:當有學生起立發言回答問題時,其他學生還在舉手喊著我來,或有的埋頭做自己的事情,根本沒有幾個學生在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這便是缺乏傾聽能力的表現。
比如,在教學小學數學“比例”一課時,教師提出問題:“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有什么辦法?你能舉例說明嗎?”請一位同學起立回答,然后對其他同學提出要求:“請其他同學坐端正,眼睛盡量注視這位同學,認真傾聽這位同學的回答,并想一想他說的和你心中想的一樣嗎?”學生1號剛剛開始解釋問題,就被迫停住了,原因是有學生一直不停地喊“錯了,錯了,老師我來……”導致這位同學對自己的答案沒有了信心,不敢繼續。這時,教師及時地用語言制止了這些學生的行為,提出另一個要求:“有不同意見的同學,請你先等他說完后再舉手。”讓學生帶著目的去傾聽,使學生能更容易地集中注意力,而且教師提出如果有不同意見,要等聽完這位同學的發言,才能舉手發言,慢慢地,學生就能養成傾聽的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這樣的道理:首先,要認真傾聽別人的講話和發言,這是對人最基本的尊重和禮貌;其次,在別人發言的時候,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能隨意地打斷別人的發言,而是要聽完別人的完整的觀點后,再舉手提出不同觀點。
從事小學教師這么多年,發現: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很少發言,每次教師提出新問題,總是寥寥無幾的那么幾個學生舉手,而其他學生都是低著頭,仿佛在說,千萬別叫到我。還發現:在數學課堂上,很多同學無法將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說完整,“這個”“那個”了很久,卻說不出所以然來。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應該是學生在課堂上缺少鍛煉的原因,無法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
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一課時,教師出示了“45-9=?”這個問題,讓學生說一說可以用哪些辦法來計算。生1:“我用小棒來計算。”師:“怎么擺?請你詳細地說一說。”生1:“我先數出45根小棒,然后在這45根小棒中數出9根小棒,再數一數去掉這9根小棒后,剩下多少根小棒,45-9就等于多少了。”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點評:“你說得很完整,真是太棒了,誰還想要試試?”這時,學生的興趣被調動了起來,有很多學生想要發言,生2:“我把45拆成10和35,先算10-9=1,然后再用35+1=36就行了?!睕]等這位同學說完,更多的學生想要說了,教師提了一個建議:“跟你的同桌說一說你的辦法?!庇谑牵n堂變得很熱鬧,同學們都在積極地與同桌描述自己所想的算法。
教師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說”的能力,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要遵循新課標的要求,改變以往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敢想敢說,從而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的課堂提問既是學生主動融入課堂的表現,也是課堂中師生互動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培養學生的課堂提問能力,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該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課堂提問能力,讓學生能夠盡快地學會“問”,而且要讓學生學會主動提問,愛提問呢?這是值得廣大數學教師迫切思考的現實問題。
在教學“圓柱和圓錐”一課時,為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教學片段:上課鈴聲響后,教師利用多媒體顯示了一個圓柱形茶葉罐子,提問:“看到這個你們想到了數學中的什么圖形?你們有什么想說和想問的嗎?”首先,“圓柱形”,學生都能回答正確。然后學生提出了“它有什么特點呢?”“它由哪些面組成?”“怎樣求它的表面積和體積?”等具有探索性的問題。教師沒有直接給出具體的問題,而是讓學生自主提問,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課堂提問能力。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也是引領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手段。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課堂提問能力,創設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總之,教師要在數學課堂上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要創設各種不同的方法激發學生“說”的欲望,采取多種訓練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挖掘每位學生的潛能,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能力上有不同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