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五山小學 季建新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但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數學變得“枯燥、乏味”,進而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變得被動。新的教學背景下,各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孕育而生,作為一線教師,需要主動接受這種變化,從數學教學的特點出發,為學生們打造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堂,讓課堂煥發生機,從而讓學生們享受學習的樂趣,全面提高數學素養。
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較為基礎,而這些基礎的東西恰恰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開展每部分的教學時,教師都需要找到生活的“切入點”,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們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的興趣。
在講解“年、月、日”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考慮到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經對年、月、日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又缺乏一個理論的支持,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們創設了生活情境,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將零碎的認識梳理成系統的知識。首先,教師讓學生們說出自己出生的日期,在班級上交流分享。然后,教師說道:“大家剛才講述了自己的出生日期,雖然有所差異,但是你們發現了哪些共同點了嗎?”學生們很快就發現出生日期都帶有“年、月、日”。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闡述對“年、月、日”的認識,以此來誘發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開始有選擇性地板書,并出示年歷,讓學生們認識大月、小月和二月,展開進一步的探究。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創設生活情境,以學生的生日為切入點,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發揮他們已有的認知水平,開展引導教學活動,從而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發展了數學思維能力。
隨著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發展,教師需要廣泛的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數學知識較為抽象,基于這個特點,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更為直觀的教學工具來引導學生,讓他們更為直觀地發現數學規律,更為深層次的了解數學的特征。
在講解“長方體和正方體”這部分內容時,為了加強學生對空間幾何體的認識,讓他們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教師利用直觀實物為學生們創設了更為直觀形象的“小情境”。首先,教師準備了50張打印紙,拿出一張讓學生們觀察其形狀,然后將50張紙摞在一起,并讓學生們對比這兩種情況。由于學生們學習了長方形相關的知識,所以對于第一種情況,學生們較為熟悉,但對于第二種情況,學生就不知怎樣來表述。教師拿出一個長方體的紙盒,讓學生們觀察、觸摸這個直觀的物體,聯系剛才“50張紙摞在一起”的情況進行思考,讓他們初步感受到該物體需要占有一定的空間,從而引出長方體的概念。接下來,教師利用課件為學生們出示了一些常見的幾何體,讓他們結合自己剛才的觀察判斷哪些是長方體,從而為接下來的探究奠定了基礎。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利用直觀的物體為學生們創設情境,既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又讓學生們通過觀察、觸摸等操作,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了數學幾何體,讓他們有效地理解了幾何體的概念,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
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源動力。在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有效地整合各種趣味的元素,為他們創設教學情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講解“分數的基本性質”這部分內容時,如果單純地向學生們灌輸分數基本性質,課堂教學將會變得十分枯燥乏味。為了讓教學內容更具趣味性,教師為學生們創設了有趣的情境。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們展示了一段關于老和尚給3個小和尚(一休、二休、三休)分餅的動畫。從動畫內容來看,一休、二休、三休分別要一份、兩份、三份大餅,老和尚為了滿足徒弟的需求,將第一張餅平均分了3份,給一休1份;將第二張餅平均分了6份,給了二休兩份;將第三張餅分了9份,給了三休3份。動畫結束后,屏幕上顯示問題:老和尚這種分法公平嗎?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們進行交流討論,讓他們結合除法相關的內容進行思考。最后,教師板書“分數的基本性質”,引出了這部分的教學內容。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利用趣味性的教學元素讓數學課堂富有生機,不僅推動了教學活動的進程,而且活躍了課堂氛圍,讓學生對分數的基本性質有了初步的認識,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奠定了基礎。
總之,創設有價值的情境,不僅可以讓學生更為高效的掌握知識,還能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得到發展。因此,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活動,用“大視野”聚焦“小情境”,從而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