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江安鎮江安小學 周林艷
問題是數學課堂的核心,是推動學生主動探究的動力源泉,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需要用高質量的問題來推動學生的主動學習,讓學生積極思考,實踐創新,并在豐富的認知過程中獲得知識,提升學習能力。在問題驅動的學習模式中,學生的數學學習將主線突出,脈絡分明,學生在學習中也獲得更多的領悟,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本文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如何運用問題來驅動學生的數學學習:
數學教學經常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不斷創設新的矛盾,從而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帶動學生去探尋新問題的結論,去嘗試新的做法,得出新的體驗,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我們在教學中要找到適合學生研究的問題,找到貼近學生實際的問題,并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
例如,在“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教學中,我首先創設一個向父母介紹自己好朋友在教室中的位置的情境,讓學生結合平面圖描述圖中“小明”的位置,在展示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描述方法,但是令人驚奇的是,經過他們的講解,這些不同的描述方法看上去都是有道理的。于是我拋出這樣幾個問題:(1)這些位置的描述有什么不同點?(2)你覺得這種狀況在現實生活中合適嗎?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結合這兩個問題,學生從之前的多種方法都是合理的喜悅中擺脫出來,轉而研究出現這么多不同的描述方法的原因。經過交流,學生得出結論:沒有統一規定方向,也就是先橫著數還是先豎著數,而且橫行和豎行的名稱也沒有統一。針對這樣的情況,學生認為必須對這樣的位置做一個統一規定,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后,我揭示了先列后行來確定位置的原則,并引導學生嘗試用簡單的辦法來表示出一個具體的位置,學生又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并且在不斷地比較中,學生最終創造出類似于數對的方法來,這為他們從本質上認知用數對來確定位置打好了基礎。
在這個案例的學習中,學生最初確定位置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但是在展示交流的時候,他們發現這些方法盡管都說得通,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容易引起別人的誤解,所以需要一個統一的方法,這為他們接下來認識數對提供了動力,而且在之后的創造中,學生從中心問題出發,將自己的想法和創意融合進去,這也給學生的數學學習增添了動力。
數學問題是不是具有思考價值是問題有效性的關鍵,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我們要讓學生透過表象看本質,這就需要點燃學生的疑惑,讓學生在釋疑的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嘗試,直至建構出穩固的數學模型來。這樣的學習完全圍繞著問題,以問題為中心來搭建學習的框架,凸顯出問題的強大作用。
例如,在“認識公頃”的教學中,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通過各種渠道認識了公頃,感知到公頃是一個怎樣的面積單位,知道了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是10000,并結合學生實際估計了學校的面積等。經歷了這樣的學習,他們已經對這個新的面積單位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我的教學并非到此為止,而是引導學生從小到大整理出已經認識的面積的單位,并觀察和比較每一個面積單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發現了問題:之前的三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0,只有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是10000,從邊長上看,之前的三個單位之間都是10倍關系,只有公頃和平方米之間是100。關注到這個細節之后,學生就不難理解“公頃”的特別之處了,而且他們還提出“平方米和公頃之間有沒有另一個面積單位”的問題,將大家的視野拓展出去,并通過查閱資料等手段找到了“公畝”這個單位,將知識體系建構得更加完整,更加立體。
在這個案例的學習中,學生從問題出發,通過觀察、猜想、質疑、實踐等手段探索出教材體系之外的知識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建構模型,而在促進學生的數學認識由表及里的過程中,問題應該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教學中我們提出的問題要更有指向性,要牽引學生的注意力由淺入深,觸及數學的本質規律。
例如,在“認識百分數”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一些百分數出發,嘗試理解這些百分數的意義,在累積了大量的案例之后,我提出“這里的百分數能不能用分數來代替”的問題,學生經過思考和交流,得出了贊同的意見。接下來我又提供了一組情境中的分數(分母是100),讓學生思考這些分數能不能用百分數來代替,學生經過爭論,認為這些分數不能用百分數來代替。結合這兩個教學環節,我引導學生交流“百分數和分數有什么異同”的問題,學生得出的結論是:“百分數表示的是分率,不能表示具體的數量大小,所以百分數應該是一種特別的分數。”當學生有了這樣的認識時,說明他們對于百分數的概念已經十分清晰了。
總之,在高質量的數學問題驅動下,學生的數學探究將更加深入,數學交流將更加廣泛,他們的數學理解也將深入許多,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挖掘問題的內涵,激發問題的魔力,推動學生的數學學習因為問題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