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玲
(江蘇省儀征中學,江蘇 儀征 211400)
高中階段的學習主要為高考做準備,在整個學習體系內數學的地位是比較顯著的,通過學習數學可以很好地鍛煉思維,為其他各科都能起到協同的作用,所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對于學生的未來是至關重要的.可是現在的高中數學教學方法還是存在頗多的問題,具體問題如下.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一些教師還是堅持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認為只要學生死記硬背,就能掌握所學的知識,導致現在很多學生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被動地接受知識,一味地死記硬背所學的知識,不會靈活應用、舉一反三,更不知道分析總結學習方法,造成學習能力差,一味地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遇到和記憶中試題敘述不一致的問題時不能靈活應用知識點解答問題.長此以往,導致學生不愿動腦、不注重分析總結學習方法的習慣,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學質量也很難提高.
目前在新課程的背景下,高中數學教材也進行了全面改革,更加突出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對學生的創造能力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就導致課改后高中數學的難度也有所提高,高一是整個高中階段學習的關鍵期,所有的知識點都需要在高一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有的教師為了及早地完成教學任務,加快教學速度,忽視了教學成效.在不斷地加快教學進度的情況下,導致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不足,形成“貪多嚼不爛”的現象.長此以往,學生跟不上教師講課進度,致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信心都會遭受打擊,所以在教師講課時應當注重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不要一味地去完成教學任務.
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引用這兩句古語主要想闡述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更應當著重培養學生學會知識的方法,只有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技能,才能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獨當一面.在長時間的傳統教學的模式下,學生對教師形成一種依賴心理,在遇到問題時不是鉆研如何解決,而是第一時間尋求教師、同學的幫助,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應多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例如,在第六章統計一課中,教師應當在講完課后,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例如,統計規定時間內規定路段的車輛情況,制作統計圖,在課堂上讓學生給大家講統計結果和所應用的知識點,這樣可以注重培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在枯燥的學習中增加樂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習效率.
在傳統的學習模式的影響下,教學形式比較單一,課堂教學模式變化性小,這樣一來,學生在枯燥乏味的環境下學習,極易產生疲憊的狀態,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生也不會發動大腦思考問題,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以致教學效率不高,因此,教師應該改變高中數學的教學模式.
例如,在講“平面向量的概念及表示”一課中,不要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定義一帶而過,在講這個新的知識點的時候,應當著重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平面向量,數學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學科,而且很多知識點在現實生活中是比較不易發現的,所以在授課前期應當仔細地備課,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平面向量的定義,這樣可以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很好地提高學習效率,在學生了解平面向量的定義后,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才能更易接受所有在這個基礎上的知識點.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常常會出現“一言堂”的現象,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整個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最好地教學方法就是提問法,通過提問可以了解學生掌握知識點的程度,同時也可以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也不能盲目地提問,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提問過難的問題,應當有指向性地提問,提問應當起到對所學知識促進理解的作用,在學生對問題做出回答后,應當給予學生中肯的評價及鼓勵.
例如,在學習概率這個章節時,應當合理地運用提問方法進行教學,因為這節課與我們日常生活結合比較密切,在開始講授這堂課的時候,可以給學生講一個關于概率的故事,例如,中彩票的概率、抽簽的概率等等,這些小故事可以讓學生活躍起來,這樣一來,可以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對于教學效率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幫助.為了學生可以很好地掌握知識點,可以做個游戲,讓每名學生將自己的名字寫在紙上,疊起來放到一個容器內,根據每一次抽簽來回答問題,在抽簽的同時讓學生算出自己被抽中的概率,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到知識,大大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以上是我個人的拙見,在如火如荼的新課改的背景下,每一位教師都在鉆研各自的教學方法和心得,以起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應當積極地參與進來,發揮自身能動性,發散思維、拓展思路,為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發揮自己的效能.
[1]張天飛.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方法研究[J].讀寫算:教師版,2017(41):191.
[2]楊再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方法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