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東旭
【摘要】雷洋案最終以檢察院不起訴而結束,但案件過程中涉案警方的辯護律師的言行一度被公眾所指摘和質疑。一個國家的律師,特別是刑事辯護律師的社會地位的高低反映了這個國家法治的程度,但在中國,律師階層經常被視為是一群“惟利是圖的商人”,經常被忽視和冷漠,很少有人能真正重視和審視律師階層的職業功能。本文以雷洋案來思考辯護律師職業功能。
【關鍵詞】辮護律師 職業功能 社會責任
一、涉案律師所受爭議
在雷洋案中,對涉案警察孔某辯護律師翟建的資格問題以及錢列陽律師身份提出的異議,經過確認都符合法律規定,且不存在所謂的不適當。最受爭議的辯護律師是涉案民警邢某某辯護人公孫雪言論。
公孫雪作為一名律師,應該深知案件事實未經調查核實,不得隨意發布案件相關信息,以免誤導大眾。然而,公孫雪對媒體表示,會見嫌疑人邢某某時,邢某某明確表示自己沒有毆打雷洋,而雷洋有不配合警察依法執法行為。公孫雪作為涉案民警邢某某的辯護人,在案件偵查階段即對外發布與案情有關的信息,此舉有違律師執業準則,意在誤導輿論。目的在于通過社會輿論對法院裁判案件事實施壓,從而影響案件的裁判結果或者其他個人目的。
從“雷洋案”中也暴露出我國個別刑辯律師缺乏律師職業素養,并沒有秉持一種為當事人“排憂解難”的良心,而是通過不正當途徑來達到個人目的。根據《律師法》第31條規定,刑辯律師的任務是通過自己掌握的案件事實和證據,運用專業法律知識,為當事人進行辯護,維護其合法權益,而不是進行所謂的“表演性辯護”,要么是完全配合“公檢法司”走形式;要么就是“死磕”派作風。這都不是一名辯護律師應有的表現。
二、刑辯律師的職業功能
(一)為當事人合法權益辯護
從《刑事訴訟法》第35條、《律師法》第3條、31條規定,可以得出,作為一名刑事辯護律師,在代理刑事案件過程中,首先要以事實為依據,澄清案件事實真相,在此情況下,對案件進行分析,為當事人辯護;其次,在律師了解掌握案件事實情況下,如若犯罪嫌疑人真的無罪,辯護律師的任務是使無罪的人不被起訴,不受有罪控告,免于刑事追究;再而,如若犯罪嫌疑人犯輕罪,但被控告重罪,使其所受刑罰過重,違反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律師應為其辯護,還原事實真相,免于重罪處罰,使其罪責刑適當。
(二)辯護律師的獨立性在我國刑事訴訟法及律師法中皆規定,辯護律師具有獨立性,這種獨立性貫穿于整個辯護活動。但是,在司法實務中,律師在代理案件中想要獲得其獨立性存在許多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不能獨立辦案。這主要是指刑事辯護律師在代理案件中,經常受到其他部門和個人的影響。比如實務中會律師受到公、檢、法、司的影響和壓力,迫使辯護律師退出訴訟,或者迫使所在律師事務所換人。
(2)不能獨立取證。在實務中,證據都是有公安局和檢察院調取和掌握的。這就導致,辯護律師大部分情況下只能通過公、檢獲得證據,但公、檢的證據主要是有罪證據,向辯護律師披露的也主要是有罪證據,甚至隱藏對犯罪嫌疑人無罪、罪輕證據去會刁難律師。
(3)不能獨立辯護。我國是職權主義為中心的審判模式,法官主導整個審判活動,控辯雙方都必須按照法官指示進行活動。這就導致實務中出現,辯護律師在進行辯護時,經常被法官打斷,使本來處于弱勢地位的律師更加不利。此外,法官有權決定證人出庭作證,一般都是庭審前,擬定需要出庭的證人名單,如若在庭審過程中發現新證據,需要新的證人出庭作證,法官往往會因時間,效率等問題,拒絕律師的請求,使證人出庭受到限制。
對于以上實務中暴露出的辯護律師獨立性不足的問題,筆者建議應從立法上予以矯正,首先,要提高辯護律師的地位,通過完善《刑事訴訟法》、《律師法》等相關規范性法律文件,重新分配控辯雙方的權利配置,一方面,強化律師在具體案件中應有的權利,如:會見時,公安機關不得派員、調查取證權、閱卷權,申請證人出庭作證等;另一方面,限制公、檢、法在案件過程中權利,避免公權力過分強大,而導致辯護方的存在形同虛設。權力結構的配置中,應當有制衡,使其勢均力敵,否則必然會權利失衡,造成冤假錯案。
(三)辯護律師需進行有效辯護
有效辯護的核心含義是指辯護要發揮作用,有效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我國刑事訴訟法及律師法中同樣也規定了辯護律師需為當事人進行有效辯護。然而,與對辯護律師的高需求極不相稱的是,近年來,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卻出現了令人堪憂的現象:刑事辯護的參與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刑事辯護質量呈下降趨勢。
對于中國刑事辯護中存在的“兩低”現象的成因,法學界以及司法實務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概而言之,社會各界普遍將這一現象歸咎于刑辯律師的收入低、風險大、社會不理解、職業權利無法得到保障。這樣的執業環境導致很多優秀的律師不再做刑事業務。現如今,刑事辯護業務要么是沒有案源的律師維持生計的手段,要么是新入行的律師成名前的過度業務。即便是長期以來以刑事辯護為主業務的大律師,由于受到會見難、閱卷難、調查取證難的限制,其辯護意見絕大多數只能建立在控方證據的基礎上。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很難提出積極的辯護意見。
綜上,因此我們要從兩個方面下手。一方面,我們要建立起與刑事辯護律師相適應的內部激勵制度,提高案件的收費標準,保障辯護律師在辯護過程中的各種權利,將其落實到實處;另一方面,我們要順著司法改革的大潮,改變辯護律師在辯護中的弱勢地位,限制或縮小公檢法公權力的行使范圍,改善外部法律職業環境,為其提供穩定、健康的就業環境。
三、結語
一個國家的律師,特別是刑事案件的律師的社會地位的高低反映了這個國家法治的程度。我們要正確認識辯護律師的職業功能,這樣才能更好的服務社會和被告人。律師業在中國發展的前景還受制于法治環境的發展和成熟狀況,只有當全民法治意識的普遍提高和對法律至高無上的遵從,以及去除行政對律師業的干擾和限制,律師業才能步入正軌。
參考文獻:
[1][美]艾倫·德肖威茨.最好的辯護[M].唐交東譯,法律出版社,1994.
[2]司莉.律師職業屬性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3]李學堯.法律職業主義[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