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暉
【摘要】教育改革應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為核心,實現綜合素質教育。作為華夏子孫,繼承和弘揚我國漫漫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應盡的義務,也是小學生德育教育的一大核心板塊。就數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聯系結合具有的時代意義、數學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實踐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具體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課堂于學生接受等方面進行探究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 傳統文化 結合 課堂滲透
一、數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在我國新課改的潮流下,素質教育已經普遍存在于各個學習階段的教育機構,由此國家對我國學生的素質要求更為全面、更為嚴格。其中,數學的學習在小學整個教育系統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俗語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見數學的重要性。它足以引起當代教育機構的重視,小學數學的良好基礎的奠定可以影響學生整個中學階段甚至更為遙遠;傳統文化對小學學生的身心成長與知識構架養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通過對數學歷史發展文化的了解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對數學這一學科的興趣等,兩者之間的聯系便是共同以培養具有數學文化素養的高質量的學生為目的。
通過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兩種方式的相結合,將數學的發展史當中的小故事以及古人為了數學學科做出的努力與貢獻以課堂形式教給學生們,讓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提高他們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等,使他們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才。
二、小學數學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提升小學生的德育素養
時代發展的社會信息化給小學階段的學習帶來了德育素養培養的雙方面要求,僅僅是學好文化知識課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他們需要更高的道德修養、知識素養來面對時代發展。通過數學課堂教學將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精華部分傳授給學生們進行學習,如《九章算術》等,讓他們學習古人的艱苦匠人精神,潛移默化地受傳統文化影響。又如,著名的“田忌賽馬”的寓言故事,讓學生自己了解故事的情節,老師加以引導進行講解每一次賽馬中的戰略分析以及含有的數學理念,體會古人的數學智慧,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與使命感。做到小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與文化素養的提升,滿足新時代對我國小學學生的新需求。
2.推動教育改革工作
作為具有五千年發展歷史的泱泱大國,我國數學起源很早,大量的數學民間順口溜、民間趣味算題和珠算等均凝聚著我國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如一群老頭去趕集,半路買了一堆梨,一人一個多一個,一人兩個少兩個,請問君子知道否,幾個老頭幾個梨?學生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趣味數學題目的解答學習,會更好地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的應用及重要性,也會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自覺、主動地進行數學學習,進而帶動完成整個學科系統的學習;教師通過將傳統文化融于數學課堂教學中,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教師實施教育工作的熱情,充分意識到自己對學生帶來的文化素養的影響,提升小學教學的德育以及文化雙方面的教育質量,為每一位學生打下堅實基礎和學習素養,極大程度上推動了教育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
3.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
傳統文化對每一個國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一個國家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長河,更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瑰寶。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腳步的加快,傳統文化越發收到政府法律保護及廣大群眾的自發保護,也更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將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相結合,將傳統文化融于我國最新生力量當中去,讓他們從小接受我國五千年優秀的傳統文化熏陶,將他們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人,更是將他們培養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使者,承擔起了艱巨的傳統文化的歷史職責,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的。
三、在實踐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1.在課堂與教材中滲透數學文化
在學生時期,我們經常會聽到老師苦口婆心的教導“學數學,注重理解定義”,而大多數的數學定義是令學生感到枯燥的。作為教師,應當結合新課改理念,將傳統文化融于數學名詞的釋義當中,具體通過該數學知識點的歷史由來及發展史以講故事的形式加深學生對該名詞的印象,提高學生自覺學習的興趣。如經典的“雞兔同籠”的算術題,將其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呈現在數學課本上,老師講解該題目的背后傳統小故事,吸引小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將復雜的數學知識轉為生動形象的同籠問題,上述便是典型的教師在課堂上將數學知識點結合數學文化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完成知識的傳授。另外,便是在教學素材的編寫上也可以適當簡略的添加數學小故事等數學文化,具體形式為:數學知識點概述完畢后添加“數學故事”板塊,將故事以小學生更易接受的形式呈現給他們,讓他們加深對該數學知識點的印象;或者在數學教材最后添加“數字游戲”,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充分激發小學生的深入了解興趣,簡化小學生對數學這一系統概念的理解,充分開發小學生的拓展思維,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等形式。
2.豐富課前、課后數學活動
由于小學生的數學知識絕大部分來源于學校,來源于課堂,故而可以對充分課堂前后的預習與復習進行數學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達成對學生們德育素養的提升。教師布置課前預習有關數學知識點的傳統小故事的任務,讓小學生通過網絡、圖書館、或者請教家長的形式自行進行對數學文化的探尋以及理解,再以課堂上演講的形式將自行了解的故事生動形象的講給全班聽,評比最動聽的故事,進行相關獎勵等等;課后復習便是以小品或者游戲運動的模式加深對小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溫習,以數學游戲的形式取代或者減少課后繁重的家庭作業來完成數學知識的教學任務,豐富我國目前統一、單調的數學教學課堂,真正實現新課改對當代小學生德育素養的培養需求。
3.結合傳統數學知識激發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教學素養以及小學生自身的學習素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便是興趣帶來的數學學習的專注度。只有當小學生真正的對數學這一學科產生興趣,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當中去。而傳統文化正是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一項有效工具,如民間數學順口溜,讀起來朗朗上口,如果將這些有趣又有數學文化的民間俗語整理并進行讀物編寫,作為小學生的課外讀物,定會極大的激發小學生的自主學習。再如,對傳統文化中數學體系形成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進行生動形象的情景再現,讓小學生從直觀的角度來認識數學巨人,并對他們產生崇敬之情,以他們為學習目標,極大程度上加大了小學生們的學習動力;還有我國自古將對稱美做到極致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圖案,將這些圖形背后的故事或者含義講給同學們聽,結合數形結合的簡單易懂的形式,進一步完成對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
四、結語
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大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力度,注重對古代優秀文化的研究,并結合現代社會的新思想,雙方面考慮制定適合并有利于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教學方案,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職責。這是一項長期、復雜的任務,只有在課堂上進行傳統文化的輕滲透,持之以恒,定會培養出德智體美全方面發展的學生。
參考文獻:
[1]劉長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之探索[J].中華少年,2017,(21) :117.
[2]徐艷.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上的德育滲透[J].科普童話,2017,(25) :30.
[3]董麗艷.小學數學教學中國學知識的滲透[J].中華少年,2017,(12) :169.
[4]李楊.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民族傳統文化教育[J].小學時代,2014,(1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