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
摘 要:詩意的語文教學是一種直達學生心靈的教學,教師應為學生營造詩意的學習情境,打造充滿詩意的語文課堂。要善用多媒體,與文本進行詩意對話;品味佳句,與文本進行詩意交流;動情演繹,對文本進行詩意創編。
關鍵詞:語文教學;詩意;對話;交流;創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31-0075-01
語文就像一首詩,教師要以詩一般的心態為學生營造詩意的氛圍。詩意的語文教學是一種直達學生心靈的教學,滲透著詩意的教學方式可以打開學生的心窗,使文本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讓詩意穿梭于語文課堂,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得到有效提升。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成為詩意課堂的真正受益者呢?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一、善用多媒體,與文本進行詩意對話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學生的情緒狀態,設法營造一個愉快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場景。目前,多媒體被廣泛運用于教學,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創設如詩如畫的語文教學場景。多媒體通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體驗來輔助教學,既形象生動又具體有趣,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豐富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打開學生的心扉。例如,教師在教學《燕子》一文時,可用多媒體展示三組畫面:一組是細柳如絲、煙雨如織的陽春三月,燕子從南方趕來的畫面;一組是在微風中,在陽光下,燕子斜著身子在空中掠過的情景;最后一組是小燕子飛倦了,在藍天的映襯下,落在幾根電線上休息的場景。同時配上舒緩的清新音樂,帶領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體會人與自然相容、天地與萬物和諧的意境。這樣,學生深深陶醉在美妙的情境中,“一切盡在不言中”,學生從有感情地品讀中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緊接著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給這幾組畫面命名。學生的積極性又一次被調動了起來,“春光添趣圖”“飛行姿態圖”“休息場面圖”“春織圖”“春趣圖”等一個個富有詩意的名字誕生了。富有感染力的畫面觸動了學生的心靈,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加深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
二、品味佳句,與文本進行詩意交流
文本的語言文字都是作者內心的表達,文本中所飽含的語感美、語境美不是僅靠教師的剖析和傳授就能讓學生體悟到的。只有學生自己在對文本佳句的品讀感悟中,被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感染,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思想才會潛移默化地、不知不覺地流淌進學生的心田。
例如,教師在執教《軍神》一文時,可重點抓住沃克醫生稱贊劉伯承的句子:“了不起!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是一位軍神!”要引導學生進行品讀,與文本進行交流。首先是話題定向。教師可讓學生朗讀這句話,并提示學生沃克醫生的這段話中連用了三個感嘆號,體現出沃克醫生對劉伯承的濃濃贊美,鼓勵學生讀出其中所飽含的情感。
接著教師還是以“了不起!……你是一位軍神!”這句話為引領,分別從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的情形,和同學們一起對文本進行品讀。從手術前劉伯承堅決而懇切地拒絕使用麻醉藥、手術中的一聲不吭以及抓破嶄新的床單、手術后告訴沃克他數的刀數是72刀,學生看到劉伯承的軍神形象慢慢清晰起來。至此,劉伯承的偉岸形象和優秀品格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
可見,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詩歌,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品讀出詩意,讀出情感,或聲情并茂、蕩氣回腸,或溫婉動聽、溫情脈脈,或慷慨激昂、滌蕩心靈。這樣就能為文本的表達提供詩意的鋪墊,就能使學生在品讀中受到啟發和感染。
三、動情演繹,對文本進行詩意創編
課堂教學中,依據文本特點,教師可使教學情境生動而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指導學生飾演文本中的角色。這樣,學生的心理定位遷移到課文中人物的心理,既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場景化,又能很快對文本進行理解,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文本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在教學《公儀休拒收禮物》一文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對這一出獨幕劇進行擴編和表演,課前讓學生準備好所需要的道具。表演幕起時,子明手持竹簡,閉目吟誦孔子的《論語》,然后是公儀休輕搖羽扇,踱著方步從內室上。公儀休:最近功課做得怎么樣?子明:謹遵老師教誨,不敢怠慢。公儀休:那我可要考考你嘍。子明:老師請指教。公儀休:(略作思量)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子明:(對答如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公儀休:善事可作。子明:惡事莫為。公儀休:智者動。子明:仁者靜。公儀休:故以孝事君則忠。子明:以敬事長則順。公儀休:(滿意地捋了捋胡須)哈哈哈,果然大有長進。隨后依據課文內容表演某管家送魚環節。這番對文本進行的詩意創造,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迷戀上了文字,迷戀上了語文。這種富有情趣的表演更加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人物形象的理解。
總之,語文本身就充滿著一種詩性的光輝,滲透著一種厚重的情懷,吸附著一種浪漫神秘的韻味,隱藏著一種崇高而偉大的靈魂。教師在與文本的詩意對話、詩意交流、詩意創編中,能給學生營造出詩一般的課堂氛圍。在詩一般的課堂中,師生形成良好的互動,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馮鐵山.詩意語文的基本內涵與實施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05).
[2]沈大安.詩意語文和生本課堂[J].語文教學通訊,2010(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