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江 琴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是中國古代教育強國思想的最早體現。對國家而言,投入早期教育就是投資國家未來。“構筑國家財富”和“以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奠基未來”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對學前教育所形成的共識。“省以四方,觀民施教”,孔子將教化與天地人聯系在一起,具有獨到之處。對社會和家庭而言,讓幼兒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已成為全社會的普遍期待。隨著全社會教育意識的普遍覺醒,學前教育已演變成一個與千家萬戶切實利益密切相關的民生問題。對個體而言,發展學前教育就是珍視幼兒時期的獨特價值,是為幼兒一生的成長奠定基礎。
在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只有學前教育是必須在特定時期進行和完成的。同時多種科學研究表明,嬰幼兒階段是人一生中可塑性最強的時期,該時期大腦形態、結構和機能快速發展,且在發展中具有不可補償性。幼兒時期所接受教育的多少和質量的優劣,對其社會性、情感、語言、基本認知技能以及身體與動作發展等各方面所產生的深刻而長遠的影響和所設定的軌跡,會持續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并貫穿其一生的發展。
我們面對的幼兒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們滿臉天真稚氣,滿腦奇思妙想,滿身調皮不馴,與成人有很大的差別。由于“享受童年”的概念還未被大眾普遍接受,幼兒成長的社會氛圍是鼓勵其盡早成為“標準化的成人”,而幼兒本身的生命過程卻被忽略了。幼兒是獨立于成人的個體,有自己的尊嚴和權利。幼兒期是個體生命發展的重要時期,其重要意義不僅僅是成人生活的預備。幼兒的現在和將來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理應享受大自然賦予的童年生活,并且只有經過這樣的階段,幼兒身心健康地發展才有可能。所以,不應為幼兒的未來去犧牲他們的現在,而應該重視幼兒現在的快樂時光。
長期以來,教育者研究的大多是“我們的需要”“我們要求幼兒做什么”“我們要幼兒怎么做”,而很少去研究“幼兒需要什么”“我們的需要幼兒能否接受”“我們應該怎么做”。他們忽視了對幼兒主體意識的研究,忽視了對人的研究、對個性的研究、對教育內化過程的研究。事實上,教師關心的是將知識、能力、觀念、行為、價值觀教給幼兒,而不是對幼兒生命活動本身進行認識,不是對幼兒實際需要與可能進行把握,所以使幼兒缺乏了自主體驗的機會。
正確的課程觀要求我們要正確認識課程要素(即: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及其之間的關系,那如何在一日活動中創設適宜的環境,讓幼兒可以以自己獨有的認識世界的方式去生活和游戲?我們又如何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呢?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須始終明白教育與“行動”和“動機”的關系。我們應該明白教育是行為的動機,而不是行為的本身,也就是說,必須建立起幼兒正確的行為動機,利用對動機的教育才能達到對行為的教育。
游戲是幼兒教育中最常見,也是最受幼兒喜愛的一種活動方式,更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方式。弗洛伊德曾說過:“每一個正在游戲的孩子,看上去都像是一個正在展開想象的詩人。”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集體中成長,不僅可以寓教于樂,還能讓幼兒不知不覺地在游戲中獲得智能的開發。例如,經典的“老鷹捉小雞”游戲,包含著運動技能、心理機能、角色意識、規則意識、團隊精神、感知體驗、分享合作、享受快樂等諸多教育元素。然而,“課程游戲化”不是將所有的活動都變成游戲,而是對已有課程進行提升、改造和完善。作為一個系統的教育工程,在保證幼兒基本游戲活動時間的前提下,將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彰顯和滲透到課程實施的各類活動中,讓課程更貼近幼兒的生活興趣與需要。
教育是人的教育,“人的發展”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標。作為人的教育,蘊含著豐富的人的精神活動資源,必須用“人”的維度來充實每一個教育行為。
一是價值倡導需要進一步宣揚。幼兒園作為課程游戲化推進的主體,有責任向家長和社會去宣傳課程游戲化的理念和游戲精神。只有全社會都認知、認同了,才能形成“課程游戲化”建設的最強合力。
二是價值呈現需要進一步豐富。課程游戲化建設的過程是緩慢的、逐步推進的,要將課程游戲化理念落實在實際行動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是價值遵循需要進一步支持。課程游戲化是一個充滿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的課題,是對“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召喚的積極應答,更是對教師專業追求和教育創造力提出的挑戰!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上黨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