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盱眙縣第一中學 楊雪嬌
數學“學困生”,是指智力與感官正常,但數學學習效果低下,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生。具體表現在對數學概念不能正確理解,運算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均較差,不能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常見的數學問題,當然更談不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新課程標準提出:“面向全體學生”“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但事實并非如此,在新課程背景下,仍存在著大量的學困生,這到底是因為教材問題還是教學問題,或是別的什么原因? 值得我們去研究、去探索、去實踐。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指出:認識人類的思維怎樣產生數學知識,必須在數學心理學、邏輯學之間產生一種協調,否則就會出現心理負擔,這種心理負擔沉積多了,就會形成心理障礙。
(1)許多數學學困生之所以數學成績差,并不是他們的智力比不上別人,而是因為他們沒有堅強的意志,自覺意識差,缺乏學好數學的勇氣和毅力。上課時不積極思考,總是希望老師將知識嚼爛直接喂給自己,對于自己出錯的地方,不愿做詳盡的分析,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從不仔細鉆研教材內容;認知水平低,對整體的感知能力差,長期處于乏味的環境,使大腦中有關學習數學的細胞處于抑制狀態,最終惡性循環,形成數學學困生。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必須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加強思想教育,在課堂上,我經常會提出一些既簡單又具有啟發性的,既有一定難度,同時又是他們經過努力能解決的問題,目的就是為了給學困生更多表現的機會,從而激發數學學困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課堂上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通過理論聯系實際,讓他們認識到數學在人類文明中的作用;搜索整理熟悉的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編成應用題引入教學中,讓他們體會到數學的實際價值。
(2)在數學學困生的學習過程中,有許多的客觀事實與他們的心理需要背道而馳:首先是每一次的數學考試分數,數學學困生的情感往往很脆弱,禁不住太多的挫折,幾次考試分數過低,就有可能使他們對數學的學習失去信心。其次是外界對他們的期望,我們的某些家長和部分數學老師硬是要求他們在相同的時間內與優等生做出相同的反應,這無疑脫離了他們的實際,肯定會在無形中加大他們的心理負擔。
對數學老師來說,必須得從學生實際出發,與他們共同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確定適當期望值,必須加強與學困生的交流,了解學生的實際困難,并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喚醒他們的自信,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
(3)由于數學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等特點,學困生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并加以運用,不能透過表面現象看到本質的東西,他們只會死記硬背一些定理、概念,對公式只會生搬硬套,從而導致錯解、誤解。由于沒有建立完整的知識網絡,思考問題的時候顧此失彼,漏洞百出。
因此,教師備課時必須要備好學生,多為學生著想,上課時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恰當的例子,使陌生問題熟悉化;通過直觀的教具和數形結合將抽象問題具體化;還可以故意設置陷阱,暴露他們的思維薄弱環節,再加強數學嚴謹性的針對訓練,在解題教學中,應先通過典型示范,再結合適當的練習,逐步提高學困生的審題能力和思維品質。
(1)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行特別重要,有的教師上課只會照本宣科,根本不懂什么叫教學藝術,課堂缺乏生氣;有的教師教育觀過于陳舊,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缺乏與時俱進的教育品質;有的教師教學時脫離學生實際等,這些對學生的各項能力發展肯定是不利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的同時,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數學涵養,加強教師基本功的訓練。應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個前提下,多去嘗試一些有益的教學方法。
(2)新課改下,教師在教學中節奏往往較快、要求較高。過快的教學節奏使這些數學學困生感到難以適應,所學知識消化不良,過高的教學要求使他們望洋興嘆,自嘆不如;其次,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對優等生的偏愛和對學困生的漠視,使他們消極悲觀,滋生自暴自棄的心理。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情境教學特有的功能,在拓展、寬闊的數學教學空間里,創設既帶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實際價值的操作情境,其教學效果可謂“百問不如一做”。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有意識地把學生推向前臺,讓學生積極參與,要給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實施“主動撤離”和“適時登場”。作為教師,還要特別注重對這些學生的情感教育,用愛來感化他們。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等各方面要給予更多關注的關心和幫助。對待他們一定要細心,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承認他們自身的優點,肯定他們微小的進步,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
現在的學生為獨生子女的較多,有的家長素質較低,有的則是為了工作或忙于應酬,對孩子的學習和心理更是無暇顧及,這些學生的性格往往較自私、孤僻,合作互助意識差,吃苦精神和學習動力越來越不足,厭學情緒也越來越突出,很容易和老師產生對立情緒。這就要求教師密切聯系家長,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建議成立家長學校,組織有經驗的教師對學生的家長進行短期培訓,讓家長們及早了解孩子可能出現的心理變化,使家庭、學校形成合力,讓數學學困生能正常成長。
每一個人的成功都有多樣化、個性化的舞臺與機會。如果我們能夠尊重學困生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適度地認可學生的這種見解,并為他們提供獨特的表現機會,就可能會激發學困生的表現欲望和學習潛能,促進他們轉化與發展,使教師的數學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