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培瑤
摘要:前幾年外國文化依托于影視劇、綜藝等載體大量涌入中國,國內的文化市場到處可見外國元素,外國文化在國內大肆流行。經過近幾年的吸收與沉淀,國內的文學市場與影視劇市場開始反省,并重新拾起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注入到當今的文化作品當中來。各大電視臺開始制作一些有中國文化特色并且吸引年輕人的新型娛樂節目,引起當代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此外在文學方面,有很多的文學愛好者創作出文筆優美、故事動人的好作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讀者重新開始關注文學。漢語言的博大精深仍然是當代文學工作者需要去不斷探索的。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文化傳播;積極作用
引言:
漢語言文學的歷史悠久,不論是創作題材還是體裁都非常的豐富,尤其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文化素質的培養。漢語言文學作為國內通用的文學,對文化傳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一、漢語言的發展
1.文體的變革
從詞藻絢爛、想象豐富的騷體楚辭到高度凝練、深富含義的的古詩絕句,從詞牌多樣、調曲優美的宋詞到充滿諧謔、借古諷今的元代散曲,漢語言文學的文體一直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進步的。文學體裁的變化說明了不同時代的人民有不同的文學偏好,在特定時期所流行的特定體裁一定是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狀況的。以盛唐詩為例,最最出名的詩人莫過于李白和杜甫,一個行文風格豪放瀟灑,風流飄逸,一個行文風格關注時事、憂國憂民,既能欣賞到大好河山的壯美,又能體會到底層百姓的生存艱辛。這些包羅萬象的寫作內容恰恰能夠體現出唐朝發展之盛,以及它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隨著不同朝代的轉換,漢語言文學的表現形式也隨之發生改變。
2.內容的變革
以宋詞為例,它始于唐代,興于宋代,《舊唐書》曾經介紹詞是歌姬雜技者在胡同巷弄里演奏的、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下等歌曲。而詞在最初確實只是用于酒宴間的助興歌曲,由文化素養不高的樂工歌姬演奏,內容主要以描寫艷情為主,語言粗俗易懂,相對的并不文雅。直到蘇軾對它進行改革,開創了豪放派詞風,擴大了詞所包含的意義,將委婉艷麗的宋詞帶到了新的高度,加入了憂國憂民的題材,才使得詞從“里巷之曲”上升到更高的層面。
二、漢語言的精髓
1.漢語言之優美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滅絕、延續至今的古老文化,漢語言的優美毋庸置疑。無論是描寫精巧細膩的山水花草還是描寫壯闊激昂的家國情懷,漢語言之包容、之廣闊都能夠讓你感受獨屬于漢語的優美。被聞一多先生譽為“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可謂是漢語言之優美的最佳代表,整首詩的句子沒有刻意運用華麗的辭藻,但其描寫的畫面會讓讀者瞬間在腦海中想象出來。全文運用了互文、對偶、比喻等修辭手法,一改之前綺麗浮靡的文風,沒有描寫愛情,也沒有抒發家國情懷,僅僅是描寫景物,卻讓人能浸入其中,細心感受,可謂是將唐詩帶入了自然清麗的新境界。
2.漢語言之深刻
在漢語言系統中,一個小小的方塊字就可能包含了很多種意思。漢語的深刻與復雜需要我們永不停止的探索與感受。譬如中華民族流行的“民以食為天”這個思想,就處處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找工作叫“找飯碗”,開除叫“炒魷魚”,被拒絕叫“吃了閉門羹”,受到責難叫“吃排頭”。好像所有的事情我們都能夠用吃的表示出另一種叫法。
3.漢語言承載的漫長歷史
一個國家的文字就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能夠從漢語言中探尋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歷程,讓我們深刻體會曾經經歷過的繁榮與苦痛。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等等史書,都在以不同的記錄方式記載著我們的歷史。
三、文化傳播需要的條件
1.需要不斷創新
從無數的先例中我們能夠看到,一味的守舊最終會被時代所淘汰,要想讓一種文化繼續傳承下去,創新必不可少。近期,央視和其他各大電視臺陸續推出了文化內涵豐富、極具教育意義的多檔欄目,一改往日嚴肅刻板的風格,在發人深思的同時又極具溫情,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朗讀者》、《見字如面》等,都是通過感受漢語言文學作品來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這些創新之舉讓文化傳播找到了新的途徑。
2.能夠與觀眾共情
文化作品能夠傳播的前提是可以吸引觀眾去關注它,而引起關注的前提是這部作品能夠使觀眾產生共情。一部好的作品要表達的感情絕不是無病呻吟,它一定表達了社會國家以及人民對未來的期望,好的作品應該讓觀眾能夠產生同樣的期望。
四、漢語言對文化傳播的作用
1.傳播傳統文化
漢語言作為承載了一個民族發展歷史的載體,向大眾傳播時讓更多的人了解了語言中包含的文化。特別是我們小學時期就學過的歇后語、民俗諺語等,都包含了勞動人們歷經千年總結的生活智慧。我們在從小學習語文時就已經學到了這些智慧,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播途徑。
2.建立民族自信心
一個國家文化能夠傳播出去,不僅體現了國力的強盛,更說明我們的文化有吸引人之處。以漢語言文學為載體的中國文化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所接受,會讓我們對民族文化產生更強的自信心。可以讓文學創作者有更大的動力構思更優秀的作品。
結束語:
漢語言作為我們的日常語言,已經陪伴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之久,在這漫長的歷史中,我們創作出的優秀作品浩如煙海、數不勝數,我們對于自己的文化是報有極強的民族自豪感的。而在當代這個文化碰撞激烈,全球不同種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大時代,在不被其他文化侵蝕的同時又能大力弘揚漢語言文化,是每個中國人應盡的義務。只要我們不斷創作好的作品,大力傳播好的作品,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了解我們的文化、喜歡我們的文化。
參考文獻:
[1].漢語言文學教育既有問題及解決措施[J].韋天洋.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7):91
[2].中國網游用戶數量下滑 手機微博使用率增長最快[EB/OL].中國新聞網,2011-7-19.
[3].徐景宏.論漢語言文學教學策略及教學改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