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玉
摘 要:教育部新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逐步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所謂創造性閱讀,是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多角度地對文本加以詮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感受,甚至能依照文本進行仿寫、續寫、改寫等再創造。創造性閱讀尊重學生個人意愿,鼓勵學生沿著不同的途徑去思考問題,探求答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它是新時期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途徑。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性閱讀能力呢?下面我談談在教學實踐中的探索與體會。
關鍵詞: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能力
一、廣采博聞,善于積累
創造離不開積累,創造需要一個學習、準備、醞釀、迸發的過程。初中生由于年齡特征和知識面的限制,要想他們在閱讀過程中一下就變得思維靈動、想象豐富、表述準確生動那是不可能的。創造性閱讀如果沒有必要的積累作基礎,學生的分析與判斷就往往是單一與膚淺的,學生的觀點與表述也會蒼白與模糊的,這何來創造性?創造性閱讀就需要一個日積月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過程,需要“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的境界。
積極拓展閱讀面、拓寬閱讀渠道是學生積累知識、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手段。《課標》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0萬字以上,除了語文課本提供的素材外,《課標》中規定的80篇(段)要求初中生背誦的優秀詩文、推薦閱讀的120篇(段)古詩文、現當代優秀詩文都是學生應當涉獵的讀物,此外,教師還要積極鼓勵學生閱讀適合的各類圖書和報刊,包括政治、歷史、文化和科普科幻等各類讀物。“詞源筆下三千牘,武庫胸中十萬兵”,學生在親近自然、接觸社會、人際交往中,積累真切的生活體驗,就會像種子吸收了水分,創造力的萌動就不可壓抑。
二、重視思維訓練,鼓勵標新立異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閱讀能力,就必須重視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創新教育素材,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題,多質疑,因為提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具體體現。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具有創造潛力的重要標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更要善于啟發學生對一些問題從不同角度去進行思考、質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如《范進中舉》中的胡屠戶,課文分析中認為胡屠戶是個貪財如命,趨炎附勢的小人,我在教學這一篇課文時,有位同學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見解,胡屠戶罵范進,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簡單地說從他對中舉前的范進的態度上就說他是個小人。這個主張一提出,馬上引起了爭議,有的同學說,胡屠戶這個人,從做為范進的岳父的角度來看,他是個好岳父,因為換誰在他這個角度,有了范進這么個只會死讀書不會生活的女婿,都會責罵范進,這也是恨鐵不成鋼的表現。這時,又一伴同學提出了一個主張:胡屠戶為什么不讓范進也去做屠戶,光罵他又有什么用?這時,又引起了一片爭議。學生的創新思維完全被激活,他們提出了許多問題。此時,教師適時組織讀議:“同學們,讓我們再讀課文,然后將你們所提的問題與當時的現實情況進行對照,看看怎樣更準確地評價胡屠戶!”經過討論交流,學生充分認識到,在當時這種情況下,胡屠戶由于深受到科舉制度的毒害,中了舉的范進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沒中舉的范進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沒有用的,同時也決定了他只能讓范進在科舉這一條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這樣通過學生自已質疑,自已解惑,不但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躍了思維,激發了創新意識,培養了創造能力。
學生能發揮與眾不同的想象就是創新,就是創造的雛形,而發散思維能力正是創新的基礎,也是一切發現和發明的基石。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提供機會,精心選擇一些發散點,培養學生創造想象的能力,如對有些充滿詩情畫意的古詩文,就可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象,畫一幅能夠表達出詩意的圖畫。例如,我在教學古詩《天凈沙·秋思》時,學生就如何在畫中表現“小橋流水人家”一句的詩意展開了討論,各執一詞,爭執不已。有的認為應該在房子旁邊畫一座橋,再畫一條小溪繞屋而過。有的認為小溪不應繞屋而過……所有這些爭議對詩句的理解似無關聯,怎么畫都無所謂。但可貴的是,它能引發學生的進一步思考,能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三、搭建創造的舞臺,提供學生創造的機會
有道是“接觸者,不等于接受者”。學生接觸課文了,并不見得就開始用整個心靈去感受、體驗、領悟課文藝術形象了,再加上學生生活的時空與文中的時空差距,往往使學生與課文之間存在著“隔”,這種狀況下,學生讀課文好比隔著紗布劃火柴,難以產生共鳴、難以產生創造思維的火花。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要把創造的權利和機會還給學生,充分提供學生展示創造能力的舞臺讓其鍛煉、提高。譬如:
1.創設情境,激發思維。
創設情景是指教師有意利用環境、情感、藝術等因素來調動學生無意識的心理活動,以協調有意識的心理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掘人的生理和心理潛能,它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拓展思維空間,使學生更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和創造活動中去。譬如我在教學八年級語文第二單元《雪》、《雷電頌》、《海燕》等課文時,我在課前精心準備了北方的雪景、雷電與暴風雨、海燕與大海為主題的多媒體課件,在閱讀教學中適時播放給學生欣賞,學生在聲、光、電多種手段營造的氛圍中情感被迅速激發,想象的翅膀也不斷翩飛,學生的創造力也變得活躍而靈動起來。
2.活動激趣,創造再現。
學生創造能力需要激發和引導,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善于開展各種興趣活動,以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思維,因為有趣的閱讀教學活動不僅能打破課堂教學的沉悶,而且可以啟發學生心智,增進學生思考,在思維發展的同時激勵學生再創造。例如在語文課前,我和學生通過共同選擇與新課內容相關的歌曲,要求學生在聽唱的過程中用心感受,并結合文章內容談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從而加深、升華對課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和認識。如我在教《愚公移山》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感受《愚公移山》這首歌曲的旋律和意境,學生在欣賞中不由自主的產生了對愚公的敬仰之情,同時也播下了不為艱險勇于克服困難的思想種子,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來談談如何做當代的“新愚公”時,同學們的意見可謂異彩紛呈,創造的火花不斷閃現。通過這些,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鼓勵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3.品味語言,不落窠臼。
品味語言是閱讀的重要環節,對語言的品味,常常是通過朗讀來體現的。但是,當前有些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時,往往過分地強調朗讀的技巧性,從而制約了學生的創造潛能。一位教師上《坐井觀天》一課時范讀了青蛙回答小鳥的一句話:“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教師范讀后還給這個句子加上了朗讀重音和停頓的符號,讓學生機械地練讀。隨后抽查幾個同學,的確達到了“眾口一調”的效果。正當教師竊喜之際,一位學生大膽地站了起來。也讀了一遍,結果讀得疙疙瘩瘩,類似口吃一般。教師甚為不快,問他為什么要這樣讀?該生回答說:“青蛙整日獨自呆在井底,不與其它動物來往,不但見識少,而且連說話也不流暢了。”這個學生的理解不是很有“創意”嗎?
4.模仿運用,舉一反三。
著名的語言家呂叔湘先生認為學習語言的一般過程是模仿——變化——創造。就學生閱讀的目的而言,主要是通過課文這個“例子”達到運用語言的目的,也就是達到了人們常說的拋課文之“玉”引學生之“玉”的效果。而在閱讀的同時,穿插各種小練筆的活動正是達到上述目的的極好途徑。例如在教授七年級上冊《人生寓言》時,在引導學生讀懂寓言后,花了近一節課時間和學生一起探明寓言的本質,然后鼓勵學生寫寓言。起初我還真擔心學生完成不了,結果一看學生的作品,我大喜過望——獨特的構思,大膽的想象,巧妙的對話,清晰的道理,連辦公室的老師們都在嘖嘖稱奇。接下來的一堂展示課讓全班學生在寓言故事中徜徉,既愉悅身心,又學會寫作,還增加了信心,我陶醉于其中。又如我們學完《雨說》這樣的現代詩后,可以讓學生把它改寫成小散文;在學完《小石潭記》這樣的小游記后,可以讓學生把它改寫成一篇導游詞,老師如經常設置這樣的小練筆,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豐富他們的語言,還能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從而帶領他們一步一步地走上創造之路。
創造性閱讀是閱讀活動的歸宿,《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只要教師充分尊重和突出學生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拓展途徑,改善教法,學生創造性閱讀能力是會不斷提高的。
參考文獻:
[1]伍岳.新課程下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D].江西師范大學,2006.
[2]劉黎.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誤區及對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