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立群
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選入的古詩詞,其內容健康,語言優美,學生學習這些古詩不僅可以了解到我國古代的一些社會情況,而且能夠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還能使學生感受到祖國山河的秀麗壯美,從而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語文教學
生活中有美,古詩教學中也有美。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經過千百年的沉淀,流傳下來,它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學生近距離接觸、感受中華文化的一個窗口,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一個沒有傳統的民族是可憐的,一個擁有傳統卻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優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優美的詩詞,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一、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
1.介紹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詩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個人閱歷,學生了解了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去讀詩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時,由于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當時環境相差甚遠,我將《孟母三遷》的故事作補充,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母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值得一提的是,介紹背景只是古詩教學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師教學時一定要抓住重點,言簡意賅,不能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而講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聯系現實生活。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把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搭起入境橋梁。如袁枚的《所見》描繪的是騎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靜立捕蟬的生活畫面,明白如話,淺顯易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想自己心情愉快時放聲高歌的情景和平時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蟲時的體驗,使他們腦子里呈現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感受到詩中的畫面美。
3.運用直觀形象。在古詩教學中往往由于條件的限制,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圖片和音樂等輔助手段,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通過這樣的親身體驗,就容易理解詩意;
4.豐富情感想象。教學時指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節、場面。這樣既訓練了學生把語言、文字轉化為再現能力、想象能力,又幫助學生弄懂了詩意,感受古詩意境之美。
二、研讀詩文,體會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它們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這些都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作者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鄉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張志和的《漁歌子》等為我們描繪出風景優美的田園風光,表達出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同樣是寫景詩,不同的是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不僅寫出了敬亭山秀麗的風光,其中“盡、“孤獨”、“有”等詞又體會出詩人無比孤寂的心情。從背景資料當中,我們知道李白才華橫溢,青年時雄心壯志,無奈朝廷黑暗,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讀時要讀出壓抑孤獨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養。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現、發明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善于創造就必須善于想象。想象力對于一個人的重要可見一斑。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補充和領悟,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想詩詞中的畫面。例如:《江上漁者》學習古詩后,請同學們想象在波濤滾滾的江面上,捕魚人冒著生命危險,打撈鮮美的鱸魚,使人不由對捕魚人產生同情與憐憫。
3.課外拓展的必要性。從最簡單的詩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開始,我就引導學生通過畫畫的方式,來理解詩句。自居易的《憶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麗風光的圖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嘆下,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為何難忘江南,從而讀出對江南的贊美。
送別詩我通過讓學生講述與朋友離別時的故事和心情,來體會朋友間依依不舍得離別之情……古詩詞雖然離我們很遠,但古人的心情與感受無不包含在這短小精煉,意味悠遠的詩文中,只有貼近我們心靈的詩句才是千古名句,我們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詩文。
三、在詩境中領會詩意
詩的美,不僅是它的畫面美,更是承載了詩人的情懷和思想。
如《江南春》的前兩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當學生讀到這兩句的時候,這是一幅唯美的畫,這也是對后面要表達的情思的鋪墊,這就是所謂的借景抒情。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是后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詩歌是詩人在特定的環境中對特定事物的思想情感的抒發,作者只是通過看到了這樣的景物而引發了憂思,也正是這樣的景物觸碰了作者心靈深處的萬千感慨。這首詩也是作者通過對美好景物的描寫來反襯朝代更替的哀傷。如何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體會情感呢?要想把學生真正地拉進作者的詩歌,我們要給學生還原創作作品的當時背景以及詩歌所敘事的背景,才能體會這一組組的意象所渲染的意境。
同樣,講到辛棄疾的《清貧樂·村居》一詞,老師可這樣提問:“同學們想想看,他們兄弟三人,誰是家中的主要勞力?”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是大兒子。”“對了!我們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哦,從‘鋤字可以看出,扛鋤頭是比較重的活兒。大兒子年齡大些,所以他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我們再接下來看,二兒子年紀稍微小些,所以他就做些紡織之類的活,在仔細地編織雞籠。而三兒子呢,他年齡最小,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所以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老師通過一連串的提問,把學生一步步引入詩詞的美妙意境中,也加深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