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體現語文課程的學科價值,語文課程應該幫助學生獲得語文核心素養。在閱讀教學中緊扣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學習實踐中發展語文核心素養。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認識人物、發展思維、強化認知、領悟表達,在閱讀實踐中潛移默化地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語文文字;《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價值。作為重要的基礎課程,語文課程的價值體現在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做好準備,幫助學生養成終身學習與發展所需要的品質,形成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這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的描述是相契合的。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正是基于語文課程的特殊性質與地位,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主陣地,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做到把課本真正變成教材,用教材教語文,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換句話說,語文教師要有語文核心素養意識,才能在教學中自覺地用好教材,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發展核心素養。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呢?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學習揣摩語言文字,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發展核心素養。本文試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為例,談談在教學中滲透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點滴體會。
一、在語言文字中認識人物
學生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感知課文后,從整體入手,能粗略地說說本文的大致內容,而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兩個人物出現在學生腦海中,也有初步的印象。此時,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前兩個自然段,進一步來認識兩個人物。通過再讀,學生知道伽利略是一個獨立思考、愛提問題的科學家;而亞里士多德則一個權威人士。至此,還只是一個籠統的認識,必須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文字的品味中,才能更形象、更深入地認識人物。教學設計如下:
1.比較兩個句子,你覺得哪個更好?好在哪里?
(1)他提出的問題很不尋常,常常使老師很難解答。
(2)他提出的問題不尋常,常常使老師難解答。
學生在比較中,自然體會到兩個“很“字,突出了伽利略獨立思考、大膽提問的特點,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人物形象會在頭腦中慢慢建立起來。
2.“信奉”是什么意思?人們怎么信奉亞里士多德?結合具體語句來說說。
抓住“不容許更改”“真理”“責備”“違背”等短語,“要是……就……”這個句式和兩個問句,體會亞里士多德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人們將他看做是真理的化身。再讀一讀,讀出兩個問句的強烈語氣,讀出人們根本不容許懷疑亞里士多德的那種堅定態度。
學生通過對語句的品讀,以形象直觀的方式,認識了兩位不同凡響的人物,激發了學習興趣,為進一步認識伽利略的獨立人格打下基礎。
二、在語言文字中發展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也是思維的載體,語文課程發展思維,更離不開語言。可以說,語文課程發展學生思維有學科本身的優勢。就本課而言,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那句話的懷疑與論證,是進行思維訓練的好范例。教學時設計如下:
1.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說說伽利略從亞里士多德那句話里得出了哪兩個相反的結論。
2.他是怎樣推出這兩個相反的結論的?用你的方法來說說你的理解。
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推論過程的理解,這個過程本身是一個思維發展與提升的過程。有的學生會用數學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理解:10-1<10,落下的速度比原來10磅重的鐵球慢; 10+1>10,落下的速度比原來10磅重的鐵球快。當然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對這個推論的思維過程的理解是一個難點,教師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進行點撥、指導,幫助學生掌握讀懂的方法,關鍵在于掌握伽利略的推論是在亞里士多德的那句話的基礎上進行的,其思維的核心就是充分利用亞里士多德那句話本身的邏輯。從這個邏輯出發,伽利略推出第二個結論比較容易理解,即10+1>10,落下的速度比原來10磅重的鐵球快;而伽利略推出第一個結論更抽象、更有思辨性,四年級的學生理解不容易,即使有10-1<10,落下的速度比原來10磅重的鐵球慢這樣的數學方式,也難以讓學生理解透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展開聯想,這好比兩個學生跑步,一個學生跑得快,相當于10磅重的鐵球;另一個學生跑得慢,相當于1磅重的鐵球。現在讓兩個學生手拉手一起跑,跑得慢的拖住了跑得快的,他們的速度就比跑得快的那個學生單獨跑時的速度慢一些。這樣聯想類比,學生理解的困難迎刃而解。在充分理解伽利略推理過程后,再讀讀這一自然段,理清思維過程的同時回扣一下第一自然段中的“辯論家”“很不尋常”,加深對伽利略獨立人格的認識。
三、在語言文字中強化認知
課文第四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寫伽利略通過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那句話確實說錯了,學習這兩個自然段時,要抓住重點語句,讓學生在品讀揣摩中,強化“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科學認知。當然在教學中適當引入現場試驗,也是一種直觀的方法,無論怎么教學,始終不能拋開語言文字這個根本。
對于第四自然段,可以默讀后完成課后思考練習2第2小題,完成后自由朗讀,提出要求:把你認為應該讀得重些的地方圈出來。學生通過自由讀,很自然圈出“反復”“都”“的確”“總是”等詞語。引導學生試著去掉這些詞語,與原句進行對比,看看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在這種比較中,學生體會到這些詞語強調了亞里士多德那句話是錯的,去掉這些詞語,表達上沒有這么充分,也沒有這么突出。再指導朗讀,在朗讀中強化“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科學認知。同時學生從伽利略反復試驗以檢驗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這一行動,也可以進一步體會伽利略的科學精神,體會他對科學真理的執著追求。
最后一自然段寫公開試驗,大家看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事實,也明白一個道理: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這句話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對伽利略的科學試驗在認識上的升華。為幫助學生理解,可以這樣設計:
1.注意比較句子中加點的部分,說說兩個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1)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2)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全都不是對的。
2.通過比較句子,再聯系課文內容,你從第(1)句中體會到了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權威人士?
3.在生活、學習中,你有過這樣的切身體會嗎?請你談一談。
學生通過比較句子,從字面意思入手,再聯系課文內容和亞里士多德的相關資料,在老師的點撥下,認識到權威人士懂得的比一般人多,他們的話絕大多數都是對的,我們應該尊重他們,向他們學習。但我們不能迷信他們,因為他們也可能犯錯誤。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學生加深了對句子對文章中心的理解,也體會到要正確認識事物,不能唯書唯上唯權威是從,受到辯證法的啟蒙教育。
四、在語言文字中領悟表達
學生通過閱讀,緊扣文中的關鍵語段,理解了文章的內容與思想,體驗主人公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探究真理的科學態度和治學精神,讓自己的心靈獲得一份新的精神滋養。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篇課文是一個比較經典的范例,學習本課,還應該從中學習到表達的方法。
這個經典范例在寫法上有兩個特點:一是通過具體事例來表現人物品質,二是通過環境或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這兩個寫法上的特點,要讓學生充分領悟,充分掌握,明于心而秀于口,日后還能嘗試于筆,教師就得教給學生領悟表達的學習方法。第一種方法,引導學生梳理全文:從整體上來看,作者用推論質疑、試驗求證、公開試驗這些具體事例,循序漸進地正面表現伽利略執著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應該說,這種寫法學生很容易理解,在日常習作中也在嘗試運用。第二種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如果刪除課文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文章仍然是通順的,那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兩段呢?引導學生體會這就是通過對當時社會環境的描寫,通過對人們反應的描寫來襯托伽利略的獨立人格和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這種側面表現的寫法往往是小學生比較難把握的。學習這篇課文,就要幫助學生理解正面表現與側面烘托融合起來的表達形式與技巧,在學生的認知中增加一種新的語用范例,使學生創造性的表達成為可能。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學就是這樣緊扣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發展語文核心素養,體現語文課程的學科價值。
五、結論
需要指出的是,語文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有其內在的關聯性。語言的建構與應用是語文學科獨特的課程素養,也是其他課程素養的基礎。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和外化形式,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所有學科培養思維能力都要以語言為載體。因而,語文學科培養思維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語文審美是針對言語作品的審美。語言在表達美感的普遍性上是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取代的。語文學科是以口語和書面語來負載文化信息的,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化傳播的基礎工具,而且自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文化事象。語文核心素養以語言為載體或媒介,構成四位一體的學科內涵,融匯交織,密不可分。因此,緊扣語言文字就成了打開語文核心素養發展之門的密鑰。當然,每一個教學內容對發展核心素養來說不會面面俱到;學生接受語文教育,在某個時候或采用某種方式,也可能會有所側重,但對于發展核心素養而言,都是交融滲透、綜合學習的。
參考文獻:
[1]王喜斌,王會娟.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8(12).
[2]張亞,楊道宇.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教育探索,2016(10).
作者簡介:瞿良煜(1971—),男,湖北隨州人,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