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華 張華林
摘 要: 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應以語用實踐為核心進行教學內容編排和傳達方式、課堂教學組織方式、作業練習方式、課程資源開發方式、考試評價方式的變革,探索基于文化產業化應用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模式。在當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文化產業確立為國家支柱型產業、打造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時代背景下,探索語文教學助推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實施途徑。
關鍵詞: 大學語文 教學方式 應用型大學 文化產業
引言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曾說:“使學生對一門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勢必使之知道這門學科是值得學習的。”“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化用名言我們提出這樣的研究假設:
使學生對大學語文課感興趣的最好辦法是使之知道這門課程是值得學習的,能夠在未來創造獨特的價值,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保持長久的學習動力,進而在教學過程中獲得學生的積極認同與主動配合。
通過接續的問題診斷和行動研究,筆者所在教研團隊基于文化產業化發展情境中語言文字運用需求設計并進行以語用實踐為核心的教學方式改革,目前于局部范圍內已取得階段性教學成果。
一、改革教學內容編排方式
教學內容的編排應以突出實用性、啟發性、探究性為導向,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心理,適應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課堂教學要點、問答討論主題、教材選文整合均貫穿文化產業化應用的焦點、熱門話題中,與學生專業實踐和未來工作需求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融入每個教學程序中。
教師有責任保證課堂講授內容具備一定意義的學術獨創性,是通過其他渠道不能直接獲取的,彰顯課堂學習難以替代的獨特價值。對于教材選文涉及的語文基礎知識,教師不用直接講授,可以策略性地融入探究學習情境中,以“導學鏈接”“助學小貼士”形式呈現。
憑借精心編排的教學內容,促使大學生重新認識語文的價值,重視大學語文課程,激發持久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習熱情,進而化作強大的學習內驅力,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二、改革教學內容傳達方式
伴隨信息與傳媒技術的發展,教師角色定位應及時轉變,教師不再是“壟斷”知識、智慧、技能傳播的權威精英或者稀缺資源,而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助學者、追求人生進步的輔導者。
課堂教學語言的傳達應注意將學科理論語言轉化為學生能理解的語言,促進青年學生接受。如果一進入課堂,教師就板起“老夫子”般的學究面孔,與學生疏離,那么“90后”大學生要么被“嚇跑”,要么被“催眠”,教學將陷入異常被動的境地。
多媒體課件設計應符合當代學生認知理解的習慣,講究信息傳達的視覺形象化,適當采用思維導圖、流程圖、樹形圖、魚骨圖等直觀圖示形式,頁面文字內容要提煉為若干關鍵詞,特別是借助時尚傳媒文藝作品與課程內容有牽連的情節創設教學內容傳達的情境,這樣青年學生接受學習的效果會更好。
三、改革課堂教學組織方式
語文課程是肩負理論知識鉆研和實踐能力訓練雙重學習任務的,應使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不僅帶來內隱性的文化素養提升,還發生外顯化的技能增進。面對高校公共課合班教學的組織形式,如何保證規模龐大的學生群體能夠融入課堂,認真學習、積極思考、勤于訓練,不至于出現散漫、怠學、違紀等不良現象?
站在科學角度審視,開設任何一門課程,核心價值都不在于給教師提供演講空間,而在于為學習者的人生成長提供必需的能量。教師要擺脫自說自話式的“滿堂灌”,以“導學”的理念承擔起課堂這個“運動場”的“教練”職務。
指揮學生建立學習小組、創設問題情境、合作探究、匯報交流,帶動學生在預設任務的“壓力”下學習。為了實現目標,學生逐漸成為相互督促、彼此牽連的學習共同體,促使其中成員集中精力、無暇他顧,這是解決現實中課堂教學困境的有效策略。
四、改革作業練習方式
陸游名詩《冬夜讀書示子聿》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語文教學實踐亦證明,僅僅依靠二三十個課時師生間的口耳相傳,實際難以實現提高眾多學生語文能力的預設目標。面向應用型本科的大學語文課程,首先應該突出的是實踐性,強化學生的思維主導作用和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的言語表達與創意思維能力。
通過創意項目驅動的語文綜合實踐練習,既能幫助學生完成文化創意策劃和設計項目實操訓練,深化對語言文化知識的靈活掌握運用,提前體驗工作環境的真實性;又能帶動學生真實感受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創意思維與文案寫作能力體驗,促使學生在與人交流合作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提高創新、實踐、表達能力。
五、改革課程資源開發方式
網絡技術的發展帶動了人類信息交換與交流表達方式的徹底變革,網絡化生存已為青年大學生所認同和接受,在網絡信息化時代,要促使“90后”大學生提高語文素養,必須應用他們最熟悉、最認同的信息交流手段,充分發揮網絡多媒體的交互優勢,將網上教學和面授教學搭配組合。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式移動網絡終端在大學校園的迅猛普及,為開發利用網絡語文課程資源提供了便利,依托博客、QQ群、微信和百度文庫、云盤、貼吧等網絡平臺,能夠為學生提供在線學習支持服務和交流、展示、評點、答疑的空間,探索實現多向度、多媒介傳播、接受、反饋信息資源。
六、改革考試評價方式
大學語文課程的考試評價要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突出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整體性和綜合性,以期提高評價效率,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
考試評價應探索實現從單一到多元的評價體系的結構性變革,將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動態評價學習者學習過程、行為表現及學習效果的特色辦法。
考試評價應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狀況,確保評價過程的客觀性、透明性和評價標準的全面性、科學性,充分激勵每一位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真正落實語文課程目標。
結語
在當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文化產業確立為國家支柱型產業、打造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時代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要緊緊圍繞下列三個關鍵支撐點:
第一,深入探索基于應用導向的語文實踐訓練方案及能力本位的教學機制,構建“教、學、做”一體化的綜合性學習新模式。
第二,力爭把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傳授轉化成為學生盡快適應實際工作的橋梁,加快學生與社會需求接軌的步伐。
第三,幫助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強化語文能力,促進學生融會貫通專業與通識,提高在未來工作中創新、表達與交流的水平,拓展職業生涯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汪大勇,王臣申,何二元,等.大學語文的學科性質與實踐精神[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1):9-18.
[2]王步高,張申平,楊小晶.我國大學母語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三年來對全國近300所高校“大學語文”開課情況的調查報告[C].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年會,2006.
[3]徐中玉.對大學語文改革的一些探索、設想[J].群言,2007(8):19-21.
項目基金: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一般課題:創意導向語文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18〕-JKGH
YB-0295。